大同名胜

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大同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西京,明清重镇。拥有众多历史古迹。花了一天走马观花。

纯阳宫

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南街街道鼓楼西街,又称吕祖庙、吕祖观,2011年被列为大同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同纯阳宫是山西三大纯阳宫的“北宫”(芮城永乐宫为“南宫”,太原纯阳宫为“中宫”)。大同纯阳宫创建年代已不可考。

对面新建的仿古建筑

鼓楼

大同鼓楼是明、清大同城的鼓楼,为一座三重檐十字歇山顶过街楼阁式建筑。位于城区大南街南段,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修缮,是明清楼阁式建筑的代表。

鼓楼平面近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高约20米,东西长约18米,南北宽约14米。底层以青石砌四角,中有十字穿心门洞。上方为砖木结构楼阁三层,各出飞檐,檐下置斗栱,最上层为十字歇山顶。各层四面辟门,周置回廊,外设杆栏。顶楼上原先架放一面大鼓,用于晚间报时,现已不存。

当时,鼓楼四面均悬挂有牌匾:

南面,上匾书“鼓楼”,下匾书“声闻四达”;
东面,上匾书“歌风”,下匾书“云开春晓”;
西面,上匾书“振德”,下匾书“和声鸣盛”;
北面,上匾书“时雍”,下匾书“蟾云就月”;

下层檐下还有“天理昭彰”匾额一方。原匾无存,现时悬挂的匾额为后人书写。鼓楼北口东西两柱上,曾镌刻有对联一幅,传为康熙帝御笔:

上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
下联:“心田留一点,子耘孙耕”。

鼓楼东街牌楼

精美的木雕

关帝庙

位于鼓楼东街,1996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大殿在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同关帝庙中轴线上有戏台(原皇城戏台迁建而来)。

帝君庙

位于帝君庙街北侧,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又称文昌庙、文昌祠,俗称帝君庙,是大同市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在清代经历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和乾隆三十八年(1733年)两次较大的修复,至今仍保存了藏书楼及东西垛殿等明代原构,十分珍贵,是现今为数不多的研究道教与中国科举文化关系的实体建筑。

帝君庙坐北朝南,院落两进,沿中轴线向北依次为山门、帝君殿、玉皇殿,两侧分别有东西配殿和东西垛殿,占地共3000多平方米,是一座规模较大,布局完整的道教寺院。没有进去,只在门口看了看门神。

九龙壁

位于和阳街,建于明洪武年间,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代王府的照壁。大同九龙壁是中国现存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最大的一座,比北京故宫和北海的九龙壁早三百余年,大小约是北海的九龙壁的两倍。大同九龙壁于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龙壁东西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气势宏大。龙壁分为壁顶、壁体、须弥座三个部分。壁顶部分饰有莲花、游龙;壁身上的九条龙形态各异,背景是流云和海水;须弥座上亦有花纹、动物浮雕。九龙壁造型规整,比例协调,构图、色彩严谨而富于变化。塑造手法流畅。整个龙壁堪称明代艺术的杰作。

四牌楼

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的建筑。四牌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四牌楼于1954年被拆除。2012年复建。

建筑为木构,四个牌坊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牌坊均有三个门,即正中的正门和两边的旁门。牌坊高三丈余,正门上有五朵斗拱,旁门上各有四朵斗拱,顶为悬山顶,覆瓦。每个牌坊都有四根通天柱,均为朱红色,顶上覆黄色琉璃。正门的枋额上有清代大同书法家王德馨书写的街名,“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永泰街”,均为黄底黑字,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