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清华

清华百年校庆,小抒情。

清华的名字,是随着中考之后而越来越变得清晰起来。在高中语文课上,班主任王文元老师用那充满磁性的声音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我心中的清华,就是那宁静而独处的自然世界,“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真正进入清华的时候,才知道如此意境的荷塘居然有着如此苍凉的名字——荒岛,不过这里依然是夏夜消暑解闷的好去处,听着树叶的沙沙声,和青蛙的呱呱声,确实也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人,与自然溶于一体了。

第一次上大课的时候,一位老教授,骑着老自行车,拎着老书包走进阶梯教室,抑扬顿挫,指点黑板,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他的。我的心中着实也很矛盾,一方面想着,这是想象中的清华人,物质清贫而精神富足,而另一方面又想着,我是要成为这样的清华人么?

融入清华以后,发现清华里随处可见的都是压力。印象最深的是,寒假里的春节期间,三教门口依然有不少上自习的学生停放的自行车,教室中依然有不少默默看书的身影。更不用说平日宿舍熄灯,在水房在楼道昏暗的灯光下,都有捧书夜读的同学。记起班主任杨基础老师曾经说过一句很绕口却很朴素的话,“其实每个大学都是咸菜缸,而清华是个最咸的缸,这个最咸的咸菜缸里最不咸的咸菜也要比其他咸菜缸里最咸的咸菜要咸”。

当然,在压力之外,也有着很多砰然心动的发现。十食堂经典的鱼香肉丝,老图书馆咯吱作响的木地板,清华学堂刻满印记的绘图板,大操场上不知疲惫的运动身姿。。。。。。虽然是每天食堂教室操场宿舍的点对点连线,但是心中的清华,就是这么平淡而真实。

相比清华五年,毕业仿佛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耳边还在回想小兔子自弹自唱的时候,大家都已经各奔前程天南地北了。最初工作的几年,确实感觉到做“最咸的咸菜缸”里的咸菜的压力,别人看来很光鲜的“清华”两个字,在自己的心中却是放不下的沉重。做得好是应该的,做不好是丢人的。

如今,对于“咸菜缸”理论,我心中已经释然了,我已经知道,清华教给我的只是做人的方法,学习的方法,无论在哪里,做好自己,就是对母校教育的报答,也是对自己成长的肯定。

现在的清华,看上去喧嚣而杂乱。但是,我依然怀念宿舍的卧谈,荒岛的独处,图书馆的占座,食堂的周末,操场的烛光,怀念班里那些以各种动物各种简称命名的同学们的音容笑貌。我心中的清华,依然是那“王八蛋”建筑一般自然而朴素的氛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实也没有那么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