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皇宫是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充当伪满洲国皇帝时居住的宫殿,是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中国东北,推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


伪满皇宫是国内现存三大宫廷遗址之一,前身是民国时期管理吉林、黑龙江两省盐务的吉黑榷运局官署,负责吉林、黑龙江两省的盐务专卖、运销和缉私业务,从此长春盐仓成为吉黑榷运局和吉黑盐务稽核处的办公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满洲国,以此控制中国东北。当时的中华民国及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满洲国的合法性,所以称其为“伪满洲国”或“伪满”。



1932年3月9日,在日本侵略者扶持下,溥仪出任“满洲国执政”; 4月3日,溥仪迁居于此,这里便成为“满洲国执政府”。

1934年,伪满推行帝制,“满洲国”改为“满洲帝国”, 3月1日,溥仪在勤民楼举行登极大典,由“执政”改头换面为“皇帝”,“执政府”随之改为“帝宫”,俗称“皇宫”。此后,伪满帝宫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



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满洲国帝宫一直作为溥仪办公和生活的地方,其宫廷区域分为用于政务办公的外廷和帝室生活的内廷两个部分,建筑风格东西合璧。

外廷(皇宫)是溥仪处理政务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勤民楼是溥仪办公的地方。此外还有花园、假山、养鱼池、游泳池、网球场、高尔夫球场、跑马场以及书画库等其他附属场所。

内廷(帝宫)是溥仪及其家属日常生活的区域,其中辑熙楼是溥仪和皇后婉容的居所,是日常起居之处;同德殿是“福贵人”的居所,另外还设有一些娱乐设施;日伪高官及有资格者在叩拜与觐见溥仪后可入便见室与溥仪座谈;溥仪在北京故宫时,就学会了弹琴作曲。因此同德殿建成后设置了钢琴间。

同德殿是日本人为溥仪及其后妃设计建造的集办公、处理政务、居住、娱乐于一体的宫殿,其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贴覆米黄色面砖,采用黄色琉璃瓦覆顶,在瓦当和滴水分别有篆书“弌德”、“弌心”字样,寓为“日满一德一心”之意。整体建筑风格,既采用了中国传统宫殿样式和日式古代建筑的许多构件,又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属于近代折中主义范畴。同德殿是“满洲国”皇宫建筑群中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伪满皇宫博物院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勤民楼民国时期曾是吉黑榷运局办公楼,1932年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后,根据“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祖训,以“勤民”二字命名此楼,并将此作为处理政务、举行典礼、接待来宾、赐宴、从事祭祀活动的场所。勤民楼是一栋砖木结构的方形圈楼,二层天井建有木制回廊,并建空中走廊与怀远楼相连接。建筑风格东西杂糅,属于典型的折中主义建筑范畴。

怀远楼位于勤民楼之北,西半部叫“清宴堂”,是溥仪赐宴处;东半部的南半边是家庙,供奉清朝历代皇帝、皇后神主;北半边为尚书府,为掌玺机构。怀远楼的一楼还设有掌礼处、近侍处和侍从武官处。

满洲国国徽为满洲国皇帝的皇室徽兰花御纹徽(兰花星),是日本帝国扶持的满洲国的国家标志,仿效日本菊花御纹章采用皇室纹徽作为国家标志使用,启用于1934年(康德元年)4月25日。
兰花御纹徽中心由满洲国皇帝御用花——兰花花瓣构成,选用溥仪最喜爱的花种五瓣春兰花,兰花花瓣间饰以满洲国国花高粱花。高粱为满洲国内的常见农作物,亦广泛出现在满洲国的各类证章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