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太岁诸神和举行亲耕的地方,与天坛东西相对,遥相呼应。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先农坛建于北京南郊,当时称山川坛,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为天神、地祇二坛。后来天顺二年(1458年)等不断有修缮和新增建筑。近六百年来,先农坛历经山川坛一神祇坛一先农坛的更名与改扩建,是皇家最早在北京城南设立的仅有的一座皇家禁苑。先农坛是全国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农场所。

民国以后先农坛逐渐衰败,后很多建筑被拆除。1916年,先农坛被辟为城南公园。1936年,在原址东南角盖起北平公共体育场,后更名先农坛体育场。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7月华北育才小学(后称北京市育才学校)迁入北京,进驻先农坛。先农坛太岁殿被育才学校占用,具服殿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占用。
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秋天,亲耕田收获后,将谷物存放在神仓院,供北京九坛八庙祭祀使用。










先农坛是明、清两朝祭祀先农、太岁及天神(风、云、雷、雨)、地祇(五岳、五镇、四海、四渎)诸神的皇家坛庙。明、清帝王曾以每年一次的先农坛亲耕亲祭大礼,完成对先农的祭享,体现“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
先农坛的建筑风格一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布局原则,根据帝王祭祀活动的实际需要,分为先农神坛与太岁殿、庆成宫、天神地祇坛3个独立群组。


先农神坛:先农神坛是皇帝祭祀先农神的祭坛。先农神坛呈方形见方约15米,高一层约1.5米,由石包砖砌,四面有台阶各8级。

宰牲亭:宰牲亭是祭祀宰杀牺牲的亭子。
神厨神库院:神厨库院是存放先农诸神神位和准备牺牲祭品的院落,位于先农神坛的正北。 由正殿,东、西配殿和两座六角井亭组成,正殿称为神版库用供奉先农神的牌位,东配殿为神库,存放祭祀和亲耕用品的地方,西配殿为神厨。
具服殿:具服殿为皇帝亲耕前更换亲耕礼服的地方,位于观耕台的北方。


观耕台:观耕台为皇帝亲耕完毕, 观看王公大臣们耕作的高台。 观耕台呈方形见方18米,高一层1.9米,四面各有台阶9级,台阶踏步由汉白玉条石砌成,侧面雕有莲花图案。
一亩三分地:一亩三分地(清制,约798.72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皇帝扶犁亲耕表率臣民的田地,位于观礼台的南方。俗语所说的一亩三分地就是由此而来。


神仓院:神仓院是存放耕田收获的谷物的地方,亲耕收获的谷物供北京各坛、寺庙祭祀使用。 院子分为前后两个院,前院有收谷亭、圆廪神仓和库房,后院是祭器的库房。神仓院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
庆成宫:庆成宫是皇帝祭祀和亲耕后犒劳百官的地方。庆成宫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原称斋宫,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今名。庆成宫设宫门两座,院内东侧原有一座钟楼。主要建筑是前殿、后殿及东西配殿,前殿设有月台。
十二章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到了周代正式确立,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止。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也是依照十二章设计的。
帝王十二章 《尚书·益稷》中,舜帝在和大禹讨论天地之道时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网图: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 十二章内涵丰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山,取其稳重、镇定之意;龙,取其神异、变幻之意;华虫,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藻,取其洁净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有所养之意;黼,取割断、果断之意;黻,取其辨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


太岁坛,又称太岁殿,位于先农神坛东北,是祭祀太岁神及十二月将神的院落。建筑有太岁殿,拜殿及东西配殿,太岁殿正殿祭祀太岁神,东西配殿祭祀十二月将神。

在太岁殿院外东南侧还有用于焚烧祭祀太岁诸神的祝帛祭品的焚帛炉,为砖仿木结构无梁建筑。

1991年9月,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在先农坛建馆,是我国第一座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反映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的专题性博物馆。

隆福寺万善正觉殿(三宝殿)藻井,位于大殿的中心位置。当时大殿一共有三口藻井,下面分别坐着三世佛,中间藻井下面的佛就是释迦牟尼。

藻井整体高约4米,直径3米,采用方中套圆、圆中见方的六层榫卯结构。藻井上下共分六层,每层圆形主框架上均细雕云纹图案。最下面两层悬吊于佛像所占用的那间天花板之下,而在一、二、三、五层上布置有琼楼玉宇的天上宫阙,天宫下为彩绘的二十八星宿神像(即第四层与第二层壁板、天花),宫阙里有仙人天女,都是精雕细琢而成,表情神态极为细腻,有和善安详的,有怒目圆瞪的,有颔首微笑的,有闭目养神的,惟妙惟肖。藻井的最上方是一幅星象图,存星1400颗,据传此图是参照唐代一幅星象图绘制。


在藻井外围,与室内天花板及藻井一、二层相平的为一正方形井枋,其上彩云缭绕中立着一个个神像,而此间天花下(即藻井第三层四角)又有木雕四大天王支撑。整座藻井美轮美奂、精巧别致。


这是一具八边形藻井,内部由两个四边形旋转隔成多个区域,井心为八边形内嵌圆形。正中是一整块金丝楠木精雕而成的一只盘龙,体态生动,形象逼真,周围祥云环绕,跃跃欲飞。
2024年7月27日,先农坛作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的组成部分,入选世界遗产。

注:2025年9月21日重游,更新部分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