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Bing图片

今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Bing的中国主页背景图连续放了一周的清华风景,很是漂亮!

thu100-TsinghuaUniversity

紫荆公寓

thu100-Apartment

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学生公寓,共有26个楼,占地28.4公顷,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可容纳22400名学生。该项目也是清华建校90年来最大的建设项目。按照本科生四人一间、硕士生二人一间、博士生一人一间的标准进行设计。

大礼堂

thu100-Auditorium

清华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是清华大学早期的核心建筑之一,它与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合称为清华大学四大建筑。清华大礼堂仿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图书馆,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设计者是美国茂旦洋行的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和达纳(R. H. Dana),以美国19世纪典型的大学校园布局为蓝图,规划了早期的清华校园。

礼堂采用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属古罗马的拜占庭风格,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门前四根汉白玉爱奥尼克式(一说科林斯式)石柱约两丈多高,约两人合抱,柱上纵向凹槽若干条,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设计了一部分圆面,花篮式柱头以毛莨叶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整体柱型设计规范而细腻,充满生气,属古希腊晚期的科林斯风格。礼堂有三个圆拱形刻有富丽精致浮雕的大铜门嵌在汉白玉的门套之中,白色的门廊和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上部的圆拱中有粗细相间的十几根钢条拼接出的图案,在礼堂整个朴素端庄之中又添了一分生动活泼,每个正门上方有一个大型窗户。大礼堂建筑面积约1840平方米,礼堂内有1200个座位。

老图书馆

thu100-Library

1912年清华学堂改建为清华学校,正式建立了小规模的图书室,称清华学校图书室。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迁入新馆舍的同时,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

1928年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图书经费骤增,馆藏逐年大量增加,馆舍不敷使用,乃于1930年3月开工扩建馆舍(即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于1931年11月竣工,馆舍面积增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

荒岛

thu100-Pond

近春园俗称“四爷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受殃及,后沦为“荒岛”。1927年仲夏,住在附近的朱自清先生感于世变,夜不能寐,走出家门到这一带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了名文《荷塘月色》。

二校门

thu100-SchoolGate

清华最早的校门,始建于1909年,斐士(E. S. Fischer)施工,并于1911年「清华学堂」开学前建成,为青砖基座、白玉石砌成的三拱石门,在阳光的照射下,鲜明而有神采。中间一道弧度完美的大拱门之上镌刻著清末大学士那桐所题「清华园」三个大字,字体浑圆饱满。大拱门两侧各有一个精细的小拱门。1933年西校门建成后即称原大门为“二校门”。梁实秋先生在校读书时,曾对早年校门姿貌写过如下一段描述文字:“清华的校门是青砖砌的,涂着洁白的油质,一片缟素的颜色反映着两扇难设而常开的黑栅栏门,门的变弧上镶嵌着一块大理石,石上镌刻着清那桐写的“清华园”三个擘窠大字”。1966年6月24日,红卫兵以「破四旧」为由拆除了被称为「封资修」的古物二校门。二校门拆除后,1967年9月15日,全国第一座毛主席塑像在原二校门处落成。文革结束后,1987年8月29日拆除毛泽东塑像,1991年重建二校门。由于历史上没有留下准确的二校门建筑图纸,新建二校门以老校友们的印象以及留存下来的照片资料恢复制图建造,据众多老校友在新的二校门落成后的观瞻印象,重建的略高于原门,显得更有气势。

西体育馆

thu100-Stadium

冬季上游泳课的时候,有幸在西体,泳池长约25米,最深处3米。

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前馆建于1916-1919年,由墨菲设计,泰来洋行施工,外表采用西方古典形式,馆前有陶立克式花岗岩柱廊;后馆建于1931-1932年,建筑设施与前馆巧妙相接,建筑风格浑然一体。

前馆建成后,曾是国内最先进的健身房,馆内有篮球场、手球场、80码悬空跑道以及各种运动器械;此外还有暖气、热气干燥设备;特别是附设的室内游泳池,实行池水水源消毒,十分清洁卫生。所有这些设施在当时的中国高校中是仅有的,甚至在美国大学中也不多见。20世纪50年代初期,清华体育馆曾一度成为毛泽东主席冬季游泳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