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是安徽省南部黟县东南西递镇的一个村庄,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首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米其林旅游指南也称赞这里拥有独特建筑风格的精美房屋,将西递评为最高的强烈推荐级别。
西递始建于公元11世纪的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间,由于河水向西流经这个村庄,原来称为“西川”。因在村西古有驿站,称“铺递所”,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西递村坐落于黄山南麓,背靠罗峰山、石狮山,南面对案山南山坞,南北山在此回环形成一处山坳。西递村村内有三条溪水交汇,自北向南分别为金溪、前边溪、后边溪。
典型布局是“枕山、环水、面屏”。西递村“众星皆拱北,诸水尽朝东,今东水西流,其地主富。”
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西递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胡氏聚居村落。胡家从1465年起开始经商,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在17世纪中叶,胡家中有人从经商转向官场所产生的影响使村庄得到发展。18世纪到19世纪,西递的繁荣达到最顶峰。
胡文光刺史牌坊建于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用以表彰前胶州知州、村人胡文光。牌楼高12.3米,宽9.95米,占地面积127.6平方米。规格为四柱三间五楼式,建筑材料使用黟县青石。坊板前后分别刻有楷书“胶州刺史”和“荆藩首相”字样。坊上的斗栱、雀替、石狮、吻兽等构件皆用暗榫连接。石坊上雕有菱花图案。柱下有长方形柱墩四个。正中额枋刻有“五狮戏绣球”,两侧额坊分别雕有凤凰、麒麟、仙鹤、梅花鹿。
西递村中一条主道贯穿东西,与其两侧各一条与之平行的街道一起穿过很多窄巷,号称99条巷道,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村中街巷大多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
在敬爱堂、追慕堂、胡文光刺史牌坊等公共建筑之前有小广场。现今保留下的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徽派民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递村存有明清民居300余幢,保存完好的有124幢。这些古民居风格独特,造型优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徽派建筑典范, 享有“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誉。
胡氏宗祠,原为西递胡氏14世祖仕享公的享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战火,清乾隆年间重建。
敬爱堂祭祀大厅下庭的两根6米高的黟县青石柱与上庭两根粗壮的白果木柱相映衬,承托规整的梁架。梁檩悬挂着“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多块金字古匾。
走马楼,又名凌云阁,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系明经胡氏二十四世祖、江南六大首富之一官授正三品、通议大夫胡贯三为迎接三朝元老(清乾隆、嘉庆、道光三代)宰相亲家曹振镛(歙县雄村人)而赶建。
旷古斋建于清康熙年间,房子原主人是位“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文人名士。“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这是一幅改字联,其中把“孝悌”写为“孝弟”,更扩展了兄弟和睦之情;“文章”的章字中“早”字竖出了头,以示多读诗书早日出人头地之意。
西园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原为四品官河南开封知府胡文照(号星阁)故居。二进庭院住宅大门两侧墙上各嵌有一个石雕漏窗,左边“松石图”,右边“竹梅图”,其构思之生动,雕刻之精湛,为西递村三绝(砖、石、木雕)中的一绝——石雕。
园内有花卉鱼池,假山盆景、石几石凳,特别还保留有“西递”二字的古石刻。
惇仁堂建于康熙末年,为明经胡氏二十三世祖胡应海、二十四世祖胡贯三父子两代的故居。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胡贯三之玄孙媳妇黄杏仙女士在此房办起了黟县第一所女子学校——西递崇德女校。
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为四品官胡文照祖居,大门上首嵌砌砖雕“大夫第”三字。绣楼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侧隙地,建起的一座临街阁楼,俗称“小姐绣楼”。飞檐翘角的绣楼,建筑别致,玲珑典雅。此楼可作观景之用,楼檐悬挂写有“山市”和“桃花源里人家”的匾额。
观景楼下方门额上,嵌有一块“作退一步想”的石雕题额,寓意深刻。
青云轩建于清同治年间,是一便厅(又叫书厅)的单元建筑,整个结构类似四合院,便厅居中,二楼结构,两侧平房,环绕一小庭院,院门临巷设有门亭。小院中陈放着有亿年以上的半块海蚌化石。
还有保存完好的空调井,就是在厅堂里挖一口深井,井上用石盖盖好,盖子上凿有通风的圆孔,到了夏天,井下凉气就会源源不断送进厅堂,从而达到降温效果。
东瓶西镜是黟县民居独有的设计,住家客厅堂前的长案桌上东边放一瓷花瓶,西边放一面镜子,中放一时鸣钟,象征:终(钟)生(声)平(瓶)静(镜),在时鸣钟两旁各放一只瓷帽筒,有当地男人回到家中或外出串门也将帽子取下置放帽筒上,这也是徽文化和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东瓶西镜”的设计,是徽州人一种心态的反映,希望家人外出经商为官平平安安,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