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响堂山石窟——北响堂山石窟

南北响堂山石窟相距约15公里,北响堂山拥有皇室资助开凿的最早和最大的三个石窟。

响堂山俯瞰

响堂山,又称鼓山,西连太行山脉,东濒冀南平原,漳河蜿蜒其南,洺水逶迤在北,滏阳河发源于其中,自古是风景游览胜地。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传名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景区开发得比较完善,景区边有山居和云居两个酒店,住宿包含两张门票。景区内有电瓶车,可以直接开到石窟脚下,如果徒步登山,据说需要大约半小时的脚程。电瓶车往返票做成了腕带形式,可以靠停常乐寺遗址、新建响堂寺、数字展示中心等,也很方便。

常乐寺遗址
常乐寺遗址

常乐寺始建于北齐,初名石窟寺。北齐天统年间(565-569年)改名为智力寺。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改名为常乐寺,旧有“河溯第一古刹”之称。

常乐寺遗址

常乐寺是一处南北向的寺庙建筑群,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天王殿、三世佛殿、大雄宝殿和地藏殿,南侧有一宋塔。1947年的一场大火,地面上的建筑基本毁之一炬。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部门曾在遗址上发掘出一批雕刻精美的唐代红砂石佛教造像,印证了常乐寺昔日辉煌。现在的天王殿,应该时当年劫后仅存木建筑。

常乐寺遗址

三世佛殿八面须弥座石台上三尊佛像,头部全部损坏。两侧须弥座上留存图案,左胁上是狮子图案,右胁上是白象图案,可知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佛左右应为两弟子迦叶和阿难。

常乐寺遗址经幢

殿前有一石塔,风化严重。遗址内还有两座宋代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及十几通历代石碑。

常乐寺宋塔
常乐寺宋塔

常乐寺塔称普同塔,又名宋塔、白塔,始建于隋,宋皇祐年间重修。常乐寺塔高残存33.24米,为九级八角楼阁式砖塔,最上两层外墙已损毁脱落。各层出单檐,一、三、五、七层檐下为斗拱,二、四、六层塔檐以莲瓣承托,第八层塔檐已完全损毁,第九层残存少量塔檐,为斗拱上加莲瓣。塔身外墙装饰复杂,每层八个平面均饰以砖雕假门或浮雕塔假窗。历经千年,巍峨依旧,与常乐寺一同见证着历史沧桑。

“邯郸微笑”,常乐寺遗址出土的唐代红砂石笑面罗汉头像,邯郸市博物馆

响堂山石窟是一组从石灰石崖体中所开凿出的佛教石窟群,石窟中拥有丰富多样的石刻造像,这些石窟代表了本地最卓越的凿刻成就。由于这些石窟位于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齐都城邺城的周边,响堂山早期洞窟的开凿,离不开宫廷皇室和朝臣的资助,以及在邺城地区活动的僧侣团体的指导。

文官洞
文官洞
文官洞普贤像

现在石窟残破状况,虽说有千年的自然侵蚀以及地震影响,但主要是由于上个世纪初中叶的人为破坏。二十世纪初,这些佛教造像的精湛艺术成就使它们成为文物商和为其服务的盗窃者的目标。最早对文物的劫掠是从1909年开始的,清朝政府的覆灭和1911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带来了极端的政治动荡,由于这些石窟远离城市,被当局所忽视,在数十年中,石窟内的文物受到了大面积的破坏,窟中大部分的独立造像都已经被盗走,洞窟中的许多浮雕也被人为地切割窃取,剩下的石像也几乎没有头部和手部。为了可以让当地人继续在此进行相关的宗教活动,人们对石窟进行了一定的修复,补上一些新的头像和人物造像来代替那些被盗走的文物。

大佛洞前庭小洞内

响堂山石窟的规模与名气虽不及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但它在吸收外来雕凿形式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艺术,开窟年代上承北魏余续、下开唐风先河,其独特的造像风格被称为“北齐样式”或“响堂样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见证。

隋佛龙洞

《中国通史》中有这样的描述“北响堂石窟的大佛洞可以与龙门石窟宾阳洞、巩义第五窟以及云冈各大窟相媲美”。现今,跻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之后,北响堂石窟也被称为“第五大石窟”。

释迦洞
释迦洞门前菩萨

响堂山石窟不同于其他石窟的特色之一是其塔形窟的石窟建筑形制。塔形窟将印度古塔与佛教石窟以及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三种形式融为一体,其别具匠心的建筑风格是北齐时代开创的一种新的造窟形式。

释迦洞比丘
释迦洞比丘

塔形窟是把石窟前廊看作塔身,窟檐看作塔檐,上部雕刻塔刹,作出仿木结构建筑的四柱三间样式。塔形窟又可分为覆钵式塔形窟和楼阁式塔形窟两大类,其中北响堂的第7窟是覆钵式的代表,它是将洞窟的外壁凿成仿木构建筑形式,窟顶的上部为覆钵丘,有柱、枋、栱、瓦陇等组成石窟的窟廊和窟檐。楼阁式塔形窟主要集中在南响堂,这种石窟由上下两层石窟组成,形状似楼阁,外形非常壮观。塔形窟的变型是塔形龛,响堂山塔形龛的龛柱为束莲柱,石窟柱础兽形象生动,龛顶以上是覆钵,再往上是由莲花、相轮、宝相花等组成的塔刹。

大佛洞塔形龛佛像,佛首似乎是后做的

响堂山塔形窟(龛)的出现是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产物,更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形成了“南义北禅”的修习风格,一批北方禅师“凿仙窟以修禅”的修习需要,推动了这种石窟形制的产生与发展。

大佛洞佛像

石窟造像风格方面,面相丰圆适度,作风朴实。体型为头大、肩宽,基本为一种上大下小的体型,衣纹较薄,雕刻较浅,整个造像出现一种新样式和风格。坐佛腿部衣纹垂于座上且变短,并出现圆弧,圆弧腿部出现两道横纹,具有断代意义。从响堂山石窟开始,开创了整个北朝后期以至隋唐石窟中大规模雕刻石经的传统。

大佛洞主龛复原,邯郸市博物馆

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齐的佛教造像艺术,是短暂的北齐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艺术宝库。造像既发展了北魏造像风格,又与同属“北齐样式”的青州样式和天龙山样式有所不同,开创了北齐自身开窟造像的许多新特点,并且受到来自洛阳、太原地区和南朝造像的影响,形成了北齐样式,对周边地区石窟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术界将响堂山的雕塑艺术誉称为“北齐造像模式”。响堂山石窟在艺术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和原创性是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诸多大石窟无法比拟也无法取代的。

文官洞窟顶
文官洞窟顶
释迦洞窟门忍冬纹

响堂山石窟的另一特色是图案纹饰丰富。石窟从窟龛到宝坛、莲座、背光等,各处运用深浅浮雕的形式雕刻着多种多样且极富变化的图案纹样,配置得宜,密而不乱。这些装饰纹样题材丰富,造型各异,有植物纹、动物纹、自然物纹、几何纹样、建筑纹样等,既有外来的古印度风格,又有本土的中华文化元素,成为“响堂样式”的重要特色。

大佛洞主佛
大佛洞主佛
大佛洞主佛顶部

北洞也被称为“大佛洞”,高12.58米,宽13米,纵深有12.5米,是响堂山石窟群当中开凿最早的洞窟。北洞非凡的设计融合了佛教宇宙观中独特的时间与空间观念,并且可以和北齐建国的历史事件联系到一起。石窟外部立面由于十六世纪的一场地震和长时间的自然侵蚀受到破坏。石窟入口处用石块重修过,入口上方是三个为洞窟引入阳光的明窗,入口顶部还有类似覆钵顶的痕迹。

大佛洞塔形龛
大佛洞树神王

洞窟内部设有大型的方形中心柱,柱上雕刻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大佛,每尊佛两侧立有胁侍菩萨。石窟内的主角是高3.5米的大佛,大佛结跏跌坐于帷幕帐形龛内,身着双肩式袈裟,衣纹疏宕,均向腹部平缓中垂。大佛体态圆阔,面容丰满,高鼻长目,面带微笑,这种浑圆敦实的体态造像与北魏时期瘦骨清像的风格大为不同,整体造型给人一种厚重有力之感。

畏兽
畏兽

大佛洞四壁各开十六个小龛,由基坛、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基坛两端雕凿畏兽托起立柱,这些畏兽源于波斯文化的影响。塔柱雕饰忍冬纹,塔刹顶端为山花蕉叶托起的火焰宝珠,令人惊叹。

大佛洞神王
大佛洞象神王
大佛洞底座

中心柱顶部刻有许多体型稍小的佛、菩萨和其他神祗,其中包括飞天和鬼神,这些形象都以高浮雕的形式展现得栩栩如生。石刻的造型工艺十分精妙,人物造像、光背火焰、以及由莲花、摩尼宝珠和装饰图案所围绕的覆钵顶塔形龛,无不体现了高超的雕刻技术水平。

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
3D打印复原大佛洞北龛菩萨头像,现存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
3D打印复原大佛洞南龛主佛左手,现存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
佛首,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

2017年,响堂山石窟艺术博物馆馆长赵立春带队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等跨区域合作,对响堂山石窟进行三维数字化复原,在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展出。

北响堂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