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这就是唐代诗人李颀《古从军行》诗中的交河。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遗址,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交河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战略位置重要,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14世纪蒙古贵族海都等叛军经过多年的残酷战争,先后攻破高昌,交河。同时蒙古统治者黑的儿火者还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交河城还不得不面临着海上丝绸之路兴盛、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以及社会、经济、军事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同时降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土地资源枯竭等自然环境恶化,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打击下,交河终于走完了生命的历程。

交河故城位于牙尔乃孜沟两条河交汇处一座柳叶形岛形台地上。《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城下,故号交河。”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最早是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西游记》中《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一回中,车迟国可能就是车师国的音变。

吐鲁番的干旱少雨,使故城保存得非常完整,建筑全部由夯土版筑而成,形制布局则与唐代长安城相仿。大体为唐代的建筑,按照功能分区,故城有南北向的两条主干道,可分为院落区、仓储区、官署区、寺院区、墓葬区、街巷区几部分,现存城门、房屋、佛寺、古井、街巷、防护墙等遗址。

交河故城建筑工艺之独特,不仅国内仅此一家,国外也罕见其例。采用“减地留墙法”、“版筑泥法”等建筑方法。建筑形式除了没有城墙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筑物不论大小基本上是用“减地留墙”的方法,从高耸的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四周保留作为墙体。“减地留墙法”仅能完成建筑基础和下半部分。为增加墙体高度,在地表以上则采用“版筑泥法”。“版筑泥法”是先制作粘粒高、含水少、质地均匀的土料制作泥片;后选择高度合适的层位设置模板;其后自模板地步起逐层垒砌泥片,直至砌满模板,常此反复,完成墙体砌筑。寺院、官署、城门、民舍的墙体基本为生土墙,街巷狭长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战壕。

交河故城大佛寺是全城最大的佛寺,保存较好,建于高昌回鹘时期。


隆重推荐“夜游交河”活动。夜幕降临,白天的炎热干燥褪去,清凉袭来,沿街的灯笼亮起,房屋遗址中烛光摇曳,仿佛故城在缓缓醒来,与它一同苏醒的,还有穿越千年的丝路记忆。“夜游交河”演出的中心舞台就在大佛寺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