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月牙泉,位于甘肃酒泉敦煌西南莫高镇的沙漠。


鸣沙山在汉代的时候被称为神沙山、沙角山,魏晋时始称鸣沙山,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

鸣沙山以东是三危山,以南是黑石峰山,以西为戈壁和库姆塔格沙漠。携带沙质较多的西风和北风在这里受到山体的阻拦,使风中的沙粒沉降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鸣沙山。

最为神奇的是风力作用使鸣沙山“经宿风吹,辙复如旧”,总是保持着一定的高度和不变的形态,是一座固定沙丘。

沙鸣声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自鸣于天,另一种为和声于人。东汉辛氏《三秦记》中有“河西有沙角山,峰崿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乾糒……人欲登峰,必步下入穴,即有鼓角之声,震动人足”的记载。唐《元和郡县志》《新唐书·地理志》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当中都有关于鸣沙山可以发出鸣响的记载。

鸣沙山在天气晴朗时能发出像“丝竹管弦”的声音,属于敦煌八景之一的“沙岭晴鸣”。

月牙泉是环抱在鸣沙山中的一湾清泉,在汉代时称为渥洼池、沙井,唐代时称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东西长242米,形如玄月,故名“月牙泉”。月牙泉由于处在古冲洪积扇之间的洼地当中,松散沉积物中的地下水不断流入其中。

尽管星转斗移,风啸沙鸣,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宛若明镜,一往情深地映照着鸣沙山。沙水共生,山泉相依,成就了“沙漠第一泉”这一世界奇观。鸣沙山千百年来始终能与月牙泉共存,此景属于敦煌八景之一的“月泉晓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