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凉州大佛窟,创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397—439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黄羊河水库
丝路石窟走廊

天梯山石窟名称出自《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由北凉王沮渠蒙逊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和能工巧匠开凿,北朝、隋唐、西夏、明清相继营建,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在开凿天梯山石窟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开凿石窟的能工巧匠和雕塑家、彩绘家,孕育出石窟艺术的“凉州模式”。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

中国石窟影响过程应当是,天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真正能够影响中原石窟风格的非天梯山石窟莫属,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学术界有“石窟鼻祖”之称。

天梯山石窟

“历代延续修建,文物层叠分布”是天梯山石窟中壁画和雕塑的重要特征。天梯山石窟现存洞窟三层,共18个。有凉州八景之“天梯古雪”的自然景观。

天梯山石窟

1958年,为解决黄羊河流域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决定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黄羊河水库。为挽救珍贵的石窟文物,甘肃省决定对天梯山石窟内部分文物进行搬迁保护。除大佛窟外,距地表几十米高处的小石窟内的数十尊造像、三百余平方米壁画、25箱文物残片,运送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1992年,在大佛窟外围筑起钢筋混凝土围堰大坝,把原来30多年浸泡于水中的7尊佛像与水彻底隔绝开来,对大佛窟岩体进行加固,修复了大佛窟的塑像。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第13窟也称大佛窟,唐代开凿造像后世又有修绘。主尊释迦如来坐佛高28米、宽10米,两侧站立迦叶、阿难二弟子,文殊、普贤二菩萨,多闻、广目二天王造像。窟内南北两壁残存彩绘壁画,为云纹青龙、大象经卷、猛虎花卉等纹样。

武威天梯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