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兵部右侍郎徐晞主持。

武威文庙
文昌宫主殿桂籍殿前牌坊悬挂着匾额“桂宫傅籙”

武威文庙保持着庙学合一、文昌宫与孔庙和而不同的“三足鼎立”整体格局,保留了从明代至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在斗栱和梁架结点两方面具有浓郁的河西地方特色,是研究河西传统建筑、儒家文化和文昌文化内在关系的重要实例。

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98米,东西宽152米,由三组建筑群组成,东为文昌宫、中为孔庙、西为凉州府儒学院(又称“凉州府学”),均对称布局于南北向平行轴线上,保持着原始院落格局,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庙,明清之际誉为“陇右学宫之冠”。后来凉州府儒学院基本毁于民国地震。

武威文庙

从隋大业元年(605年)确立科举制度,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武威人没中一个状元,故万仞宫墙未开洞,文庙没有正大门。

武威文庙尊经阁

尊经阁,是文庙藏书之处,建于高2.8米的砖砌台基上,三滴水重檐歇山布瓦顶建筑,高14.3米,是文庙建筑群中最高大的建筑,也是武威最高大的古代木构建筑。二层下悬“顶礼文宗”匾额,上悬“尊经阁”匾额。阁内保存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圣祖御制训伤士子文碑》。

武威文庙棂星门

棂星门位于泮池之北,因万仞宫墙未开洞,故为孔庙正门。棂星门为四柱三间三楼柱出头式木牌楼,平面呈一字形,当心间歇山顶,两次间庑殿顶。四根通天立柱出头,柱头上雕饰砖雕狮子状“嘲风”,两两相对,为龙的九子之一。檐下施七踩三翘斗栱,当心间四朵,两次间三朵,明间龙门板正面书“棂星门”,背面书“太和元气”。

武威文庙大成殿
武威文庙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塑像和祭孔的孔庙正殿,其名取自“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平面成方形。上悬“万世师表”匾额,下悬“大成殿”匾额,檐下施五踩重翘斗栱。大成殿正中塑孔子像,旁边塑“四配像”,两侧塑“十二哲”像,这些塑像已非原物。

武威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