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宫,与老子诞生地太清宫东西相望,原名紫极宫,是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传道讲学而修建的建筑群。


始建于汉代,到唐时,以升仙台为中心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是目前海内外最大的弘扬老子思想的宣传基地。

老子养生秘字诀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皇帝亲自来鹿邑祭拜老子,提笔挥毫写下了“明道宫”三个字,“明”,即是显示、彰显;“道”,即老子所倡导的天下大道;“明道宫”,即是彰显道德、真理的地方。

迎禧殿,原为紫极宫,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皇帝亲自来鹿邑祭拜老子,就住在紫极宫中的迎禧殿里,并在此写下“明道宫”三字。因为有皇帝曾在此居住过,鹿邑的老百姓直到今天仍把明道宫称为“东皇城”。

玄元殿是明道宫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拜老子为始祖,尊老子生地鹿邑为其祖庭,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后人建玄元殿予以纪念。

老君台,又名升仙台,是明道宫建筑群中唯一现存的古建筑,传说老子就是在此台上羽化升仙的,实际上,这座台子是为纪念老子晚年在这里聚徒讲学而修。据考证,按中国秦汉时期建台的旧制,它最初应是同陕西黄陵的武仙台、河北临漳曹操修的铜雀台是一个时期,也就是说应是建于两汉时期。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老君台整个台体呈24边形,自下而上共有33级台阶,因为道教认为天有33层,道教上有“33阶上青天”之说,老君台正殿建在33层之上,正中供奉着老子塑像,象征着老子修道悟德达到了最高层。老君台台高13米,以古式青砖堆砌,周围立垛口女儿墙,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高台建筑之一。

殿前壁东西两侧嵌两方石刻,分别为“道德真源”、“犹龙遗迹”,系明代碑刻,是明朝万历年间修缮时留下的。


历史上,曾有8位皇帝来鹿邑祭拜老子,他们分别是汉桓帝刘志、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武曌、唐玄宗李隆基、梁太祖朱全忠、宋真宗赵恒、宋徽宗赵佶。


1938年农历五月初四,一队日军从鹿邑城东营子寨向西开进,因为当时县城内并无高大建筑,加上老君台上古柏森森,非常引人注目。日军以为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事,就在县城东城墙上架上迫击炮,对老君台集中炮击,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附近的柏树上共中炮弹13发,机枪弹无数。炮弹穿过大殿山墙,有卡在梁架上,有落在了老君像的神龛上,有卡在了殿东柏树的树杈上,13发炮弹一发未响。此事并非神话传说,在20世纪80年代,当年向老君台发射迫击炮弹的日本炮手带着一块“和平碑”来到了明道宫,向世人证实了此事。该碑由1938年侵华日军炮兵梅川太郎等人所立,为向鹿邑人民表示忏悔,祝愿全人类和平,特立此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