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和石经山

云居寺又名西域寺,其全称为西域云居禅林,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区白带山(因山腰有云似白带绕山得名,又称石经山)西南麓,距北京城区75公里,原有建筑在中日战争期间已毁,仅存塔数座和藏经洞中的石经。

山门
牌楼

云居寺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珍藏着大量石经、纸经和木版经,并称“云居寺三绝”。寺院为隋代高僧静琬所建,原有建筑依山而建,颇甚壮丽。静琬大师吸取南北朝灭佛运动中很多纸本、木刻佛经被毁,而石刻佛经多有保留的教训,就在山上凿石为室,刻石为经,用于保存佛经。堪称世界佛经镌刻之最,赢得了“北京的敦煌”、“石经长城”等美誉。

释迦殿
大悲殿

刻经活动在随后的唐开元年间至辽代达到极盛,唐玄宗曾把《开元大藏经》赐给云居寺作为刻用底本,辽代时则使用《契丹藏》作为底本。这两部藏经现均已佚失,云居寺的房山石经就成为了校勘其他版本佛经的最好资料。辽代时,藏经洞已放满了唐刻石经,便在山下新掘地穴储藏石经。刻经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朝,历经六朝十六代,刻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分别藏于石经山九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地宫之中。

地穴藏经

同时藏纸本22000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南藏、明北藏和单刻佛经等。而其中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妙莲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血写成,被誉为“舌血真经”,尤为珍贵。

经版

《龙藏》木经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存77000多块,内容极为丰富,是集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来译著之大成。堪称我国木板经书之最。世界上现存两部汉文大藏经,一部为云居寺现存的《龙藏》,另一部是韩国海印寺的《高丽藏》。

云居寺还保留有有唐代佛塔7座,辽代佛塔5座,堪称一绝,有“碑海塔林”之称。

精美碑刻

寺的南北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原名“释迦佛舍利塔”,始建于辽天庆七年,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1942年,南塔毁于日军炮火,只剩下八角形塔基,地下有藏经穴。最终,南塔按照1901年至1923年民国时的原貌照片进行复建,按照资料照片中十一层密檐式砖塔的原样、原大小,以原规格的青石等材料进行修复。

南塔
南塔

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造型的辽塔,十分少见。

北塔
北塔石刻
小塔
僧塔

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至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间所建。五塔形成一个整体,为中国金刚宝座塔(五塔)的早期实例。寺内及周围山上还有唐、辽、明各代建造的砖、石塔十余座。

小塔
造型独具的小塔
小塔

石经山海拔450公尺,山腰有9个藏经洞,其中雷音洞为开放式,洞内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板大都是静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佛像1056尊,故称千佛柱,九洞共藏经4196块。石经山现存唐塔两座,还有石凿古井、隋唐碑刻等大批历史遗存。

山脚下火车桥
石刻“念佛”
石刻
石刻佛像
董其昌书“宝藏”
藏经洞前碑记
洞中石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