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的产地汾阳市杏花村,有一个名为“上庙”的村子,其名得于村里的一座道教庙宇——太符观。
太符观始建年代不详,据《太符观创建醮坛记》及其他碑志记载,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前已有此观,据其正殿“昊天玉皇上帝”之名,应始建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之后,明、清时屡有修葺。太符观能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与其在当地民间的地位是分不开的。汾阳的民众对太符观十分敬畏,即使是“文革”时期也鲜有人到观内破坏。村民为了保住这个观,把它当做生产队的粮库,在大殿内存放了粮食,一般人进不来,所以观内的殿宇结构及附属文物塑像、壁画,保存都较完整。
太符观原本有两进院落,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牌楼、山门、戏台、昊天玉皇上帝殿,轴线东西两厢分别为关帝庙、二郎庙、后土圣母殿和五岳殿;戏台东西两侧筑窑洞二十孔,窑顶建钟鼓楼,道观西南设紫薇阁。如今仅存有山门、昊天玉皇上帝殿和东西配殿。
太符观山门形状十分奇特,为四柱三檐砖木牌楼式建筑。由明楼、次楼共三间组成,两侧附八字撇山照壁。坊柱包砌下部为束腰的砖墙,砖墙上部外墙嵌黄绿蓝三彩琉璃“二龙戏珠”圆形图案,从龙体的造型和风格看,应为明代作品。砖墙顶部作悬山式灰瓦顶,与琉璃瓦楼顶相呼应。坊柱间三橙门均装板门,门上饰铺首和门钉。正楼上部结构以杭柱直抵脊標,板门上槛至脊標间穿插七踩斗棋,悬山顶,屋面饰琉璃脊饰和瓦件,两山钉博风、悬鱼。两侧次楼结构同正楼,唯斗棋五踩。山门两侧的八字撇山照壁的设置,使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做为进出山门的缓冲之地。
正殿昊天玉皇上帝殿坐北朝南,风格朴实粗犷,有宋金建筑的特征,也是观内现存最早的建筑。两侧立有铁狮一对,原为汾阳城内铁马老爷庙之物,明正德五年(1510年)铸造。
正殿大致呈方形,采用了减柱造,两根后金柱被省略。殿门两侧有一对造型奇特的石狮,当地人称为“海狮”,左面的为公,右边为母。古代的门钉,一般大多数为半圆凸起的,铜制,一排门钉的数量为奇,最多9个,如故宫门上的门钉就是一排9个,而太符观大殿板门为金代形制,门钉是铁铸的,造型为奇特的金瓜状,每扇门各钉五排金瓜形乳钉,每排10个共50个,同样作法在山西文水金代建筑则天庙、稷山元代建筑青龙寺等处可见。
殿内中央筑神台,神台上设木作紫微阁神龛,神龛檐部小木作遍施彩绘,神龛正中奉昊天玉皇大帝像,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玉皇大帝。而在道教的传统中,玉帝的神位是在“三清”(道教对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合称)之下的,一般道观正殿供奉的就是三清塑像。太符观与其他道观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宋徽宗则干脆把民间信仰玉皇大帝与儒家传统奉祀的昊天上帝合为一体,于政和六年(1116年)九月初一上尊号曰“昊天玉皇上帝”)。殿里共有七尊塑像,两边为两个侍女和四个侍臣彩色塑像。两根明柱上各有盘龙一条,东为黄龙,西为黑龙。龛内小柱上各有盘龙一条,东为白龙,西为赤龙,四条龙是道教的护卫四神的化身,同时也是玉帝的护卫神,以壮玉帝声威。
前檐次间的墙壁上绘武将形态神荼、郁垒,充为门神。正殿内斗拱及梁木都有彩画,色泽以青、蓝、绿、赤为主,色调介于冷暖之间,内容为旋子和各种花卉,为当地流传的传统作法。殿内壁画的主要内容为360天值日星君朝元图,为清代重描笔迹,每组神祇均有名号题榜,这为研究道教神系的发展、演变以及弥补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无题榜之缺憾,提供了极为可贵的参考资料。
后土圣母殿即东配殿,殿内设砖砌神台,上置明代彩塑29尊。其中明间正中的后土圣母彩塑,头饰龙凤冠,身披龙凤袍,双手执笏板,安坐于须弥座之上。后土圣母左右有侍女像,分别奉印、奉巾。其余两位“圣母”,怀中婴儿喂奶的“圣母”,可以判定为“乳饮哺侍养幼圣母(娘娘)”,相邻的另一位“圣母”因身旁各侍立了一位怀抱婴儿的侍女,应为“送生锡庆保产圣母”。
圣母殿上部为“圣母出行”悬塑,圣母或乘辇或坐轿。前后侍从手执各种仪仗相随。沿途有众神仙和官吏恭敬相迎,整个画面,起伏的山峦和升腾的云气与行进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殿内后壁及两山墙壁上绘有工笔重彩壁画“燕乐图”,描绘的是圣母宫中生活的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画面共四幅,两幅伎乐演奏图,伎乐五人分别执琵琶、笙、笛、云锣和三弦。另两幅为尚宝、尚室图,画面上的侍女分别捧宝盒、典籍、食盒等作侍奉状。壁画为当地画匠所作,每一幅均留有匠人姓名题榜。
殿内保存着几个十分奇特的轿子,高约两米,又叫肩舆。这种轿子跟民间的轿子不同,当地人称为神轿,是供“娘娘”乘坐的。一般轿子的顶部是平的,而这种轿子则有像庙宇一样的顶部,专业术语叫双檐十字歇山顶式。
五岳殿即西配殿,其主体结构与相对的后土圣母殿相似,应为明代遗构。其明间平身科交互斗上出45度斜棋,装饰性较强。大殿内依北、西、南墙筑高1米的凹字形神台,分别塑五岳神像,各配侍女像二尊,南北两山为四渎神像,四渎神未配侍女,表示其神阶低于五岳。由于东岳在道教和民间的影响力最大,故殿内主神应该为东岳神。五岳背后设泥塑背光,殿中柱上盘塑黄、红、白、黑四色飞龙,分别与南北两侧座上的四岳对应,表示他们是乘龙而来。而正中东岳大帝因为是主人不出去,所以没有表示东方方位的青龙,寓意可谓周全。
与五岳殿主像雕塑相比,两山四渎上方的山墙上悬塑“五岳巡幸”和“四渎出行”图则显示出构思巧妙,匠心独具,为明中后期山西寺观悬塑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太符观西南的紫微阁虽已不存,但阁中原有的明代二十八宿塑像和刘秀塑像在文管所职工的精心保护下,躲过文革浩劫,得以保存,部分藏于山西博物院。
二十八宿原来代表星空二十八个区域,是参照月亮每一天的位置规定的,道教对此天象加以拟人化,为之定姓名、服色和职掌,塑成人物形象,并配以包括十二生肖在内的28种动物,形成了二十八个神祇形象,顶礼膜拜。根据《云笈七签》等道教典籍,它们的名称为:
东方青龙:角木蛟、亢金龙、氐上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南方朱雀:井木肝、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西方白虎:奎木狼、类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蒲火猴、参水猿
北方玄武:斗木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