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神垕古镇

神垕因钧瓷而得名,因陶瓷而兴盛,“神垕”两字曾被四次皇封而声名显赫。

禹州,简称“禹”、“钧”,古称“阳翟”、“颍川”、“钧州”,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脉和豫东平原过渡带。禹州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中国“五大名瓷”之钧瓷的唯一产地,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

神垕古镇

相传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禹之子夏启在此“大享诸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

神垕古镇

钧瓷始于五代,盛于宋代晚期,独产于禹州市,因禹州建有夏朝举行开国大典的钧台而得名。北宋徽宗年间,钧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鼎盛时期,作为当时的皇宫御器品,皇家限制民间生产钧瓷,钧台窑为宫廷烧制的御用品中不合格的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在民间流传,故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美誉。

神垕古镇

钧瓷以其贵、神、奇、妙四大特点堪称瓷中极品,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神垕古镇

神垕历史上是驰名中外的中国钧瓷文化的发祥地,也一直是重要的钧瓷生产地,被称为‘中国钧瓷之都’,又因窑火千年不熄被国内外旅游专家誉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

神垕古镇

神垕古镇保留有较为完整的明清古街,俗称叫”七里长街”,老街沿肖河两岸,由五个古老村庄连成,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古镇。古镇建筑包括有宗教建筑、民居建筑、特色市场和店铺等。古民居大多由晋商所建,保留了独特的“前店中居后坊”建筑风格。这些院落狭窄悠长,通常呈一进三或一进五的格局,属于深宅大院样式,并以家族聚居为主,常以姓氏命名。

神垕古镇
伯灵翁庙
伯灵翁庙

驺虞桥原名“驺马虞桥”,横跨肖河连接东西二寨,是神垕古镇现存记载中最早的桥梁。驺虞桥始建于明公元永乐二年,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明太祖朱元璋传位于皇孙建文帝朱允炆后,四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棣历经三年征战攻入南京时,皇宫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后,朝野争议未息。此时禹州大刘山突现祥瑞,一只白底黑纹的猛虎,行不践草,食不伤生,出行时双虎随行,更在神垕洪灾时驮渡百姓。民间盛传此仁义白虎乃天命吉兆。消息传入周王朱棣胞弟耳中,他遂上书称:“瑞兽降世昭示陛下乃真命天子,百姓愿献祥兽以表臣服。” 永乐帝准奏,特下诏于神垕修建石桥惠泽乡里,并以古籍所载仁兽“驺虞”为此桥命名,以彰白虎仁德。

伯灵翁庙
伯灵翁庙

伯灵翁庙又称窑神庙宇。因当地盛产钧瓷,居民多以制瓷为生,为祈求窑神护佑烧制优质钧瓷、保障生计,故建造此庙。伯灵翁庙始建于宋代,历经战火损毁。据《禹州志》载,元代延佑年间曾予重修。明清时期由神垕富商集资重建,后再度损毁,现仅存山门。

伯灵翁庙花戏楼
伯灵翁庙
伯灵翁庙窑神

中国现存可考窑神庙宇仅三座半:陕西铜川黄堡镇、焦作修武县各一处,禹州瓦店因仅存碑文算半处,伯灵翁庙则为完整遗存之一。它的建筑独特,全凭榫卯结构构筑,未用一钉,相传得鲁班技艺点化。

伯灵翁庙
伯灵翁庙

伯灵翁庙花戏楼又名“争气楼”,源起于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陶工罢工事件。当时工人代表王勤、许燕等赴开封府请愿,终获官府裁定资方每月增加工钱二十文。事后,窑工借用晋商东戏楼庆贺三日,继而立下“每日多干一柱泥,誓建窑工争气楼”的誓言。自光绪十八年起,历时五年集资三千余缗,在光绪二十三年建成伯灵翁庙花戏楼。伯灵翁庙花戏楼采用山门与戏台合一的独特设计,外观为庙门结构,内观则设戏台。区别于普通戏楼面街而建的形制,西戏楼的表演朝向庙内窑神殿。

关帝庙
关帝庙
关帝庙

关帝庙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孟夏月(1750年4月),由山西晋商组成的商会联合神垕窑主共同筹资兴建。康熙、乾隆年间,山西阳城、清徐、曲沃、太谷等地商人通过乡邻结伴或兄弟同行的方式,翻越太行山来到神垕经商。当地神垕晋商商号有近百家,其中较具规模的包括仁和义、裕兴公、义泰长、和盛隆、东合成、西合成等。关帝庙选址于窑神庙旁有其渊源,关公原籍山西,与晋商为同乡。晋商在外地注重团结,尊奉关公,每在一地长期活动,便习惯性地建庙设馆。

伯灵翁庙戏台(右)和关帝庙戏台(左)
关帝庙
关帝庙

关帝庙戏楼(东戏楼)由青砖瓦建造,是晋商窑主出资兴建造,西戏楼由窑工自行搭建。东戏楼供窑主聘请戏班表演,西戏楼则为窑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所用。每逢节庆,两座戏台同时唱戏,形成“唱对台戏”的景象。

陶瓷官署
陶瓷官署

钢叉楼坐北朝南,是神垕古镇现存最高的古代建筑。钢叉楼呈三间五楼碉堡式结构,墙体厚度逾一米,全部采用石块砌筑而成。钢叉楼主要是为抵御匪患、提供避难而修建的防御性场所。

陶瓷官署
陶瓷官署,最高建筑为钢叉楼

钢叉楼原是当地李姓富商的宅邸。这位李老爷家财万贯,良田百顷,唯憾膝下无子。某日午睡时,他梦见红脸大汉肩扛钢叉,醒后夫人恰产一子。年过六旬得子,全家虽然高兴,李老爷却认定此子是败家之兆。怪事也接踵而至,婴儿满月后昼夜啼哭,用尽办法都无济于事。有一天,仆人失手撕破绸缎,哭声竟戛然而止。此后撕绸缎成了止哭秘方,更印证李老爷的担忧。后来,经风水先生指点,李老爷在后院修建钢叉楼镇宅,果然换来数年安宁。

大炮楼

大炮楼坐落于神垕老街的中心地带,这座古建筑曾作为制高点,主要功能是防御匪患盗贼的侵扰,并充当相邻寨堡之间传递信号的枢纽。大炮楼四面各有题额:东面为迎奎,有额取迎文曲星之意,其中“奎”源于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一奎星,在中国神话中象征着文章兴衰的主宰神灵。西面为镇安,寓意兴镇安民、守护一方安宁。南面为瞻刘意为遥望大刘山。北面为拱辰,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本义比喻仁德施政下众星拱卫北极的君臣秩序。

禹州神垕古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