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关帝庙是清山西新绛、长治,陕西蒲州、大荔、澄城等地旅周的商人在周集资营建,是全国现有关帝庙中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木雕、石雕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古建筑群,也是河南最大的仿宫殿式古建筑群。
历史上周口为燕赵江楚之冲,秦晋淮泗之道”,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一度成为漕运重地。旧时又称“山陕会馆”,也是周口沙颍三岸商民祭祀武圣关羽的祠庙,号称“周口八景之冠”。
天下有无数座关帝庙,但河南周口关帝庙被誉为全国第二(全国第一的关帝庙当然是关羽的老家山西解州关帝庙)。殿堂宏伟壮观,集民间建筑艺术之大成,雕刻精湛瑰丽,装饰富丽华美,素以其巧夺天工的石雕木刻艺术著称于世。
始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乾隆、嘉庆时多次扩修,至道光十六年(1832年)全部建成,前后历时160年。
在建筑构件上巧妙的运用木雕、石雕、砖雕、琉璃、彩绘和铸铁等工艺,融合了园雕、高浮雕、镂雕、阴刻等不同技法,使一件件作品造型完美,形象传神,木雕、石雕、砖雕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工艺之精湛,居当时中原之冠,突出反映了清代中晚期那种追求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的社会风尚。
山门内关平、周仓塑像。
前院矗立两根铸造的蟠龙旗杆,是清嘉庆二年(1797年)由陕西同州府大荔、朝邑、澄城天平会众商人敬献修建的。高22米,重3万余斤,直径0.28米。
铁旗杆底座“三鱼同头”图以鱼头为构图中心,三鱼同头连体,三尾外张,体现了清代多元文化的有机结合,既是民间吉祥有余、年年有余的祥瑞寓意,也描绘了周口三川交汇的自然地理,又内含和谐包容、求同存异的周口城市人文精神。
“神武丕著”石牌坊,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四柱三楼,正楼高7.85,石雕歇山顶,龙凤正脊,中置瑞兽。全坊精雕“二龙戏珠”,”凤凰牡丹”、“八仙过海”、“竹林七贤”、“天马行空”、“喜上眉梢”神话故事及山水花卉、仙灵鸟兽等。石柱上用鸟兽篆撰写的一幅对联:“说好话读好书,做好人行好事。”“神武不著”4个楷书大字。“神”是指能力超凡,“武是指勇猛无比不是“大”“特别”的意思,著即“显著”之意,是赞扬关羽神勇威武智勇双全,功绩特别显著。
大殿的背面有一座戏楼,戏楼的上端有“声振云霄”四个描金大字。
关羽是由于他性情忠义而倍受中华文化推崇,并且被作为神祇膜拜,体现了儒家文化中捍卫正统忠义勇武的形象,多被民众尊称为关公、关老爷,又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故也俗称为(关)圣帝、(关)帝君、(关)圣帝君、关帝、关帝爷等而流传至今。道教尊为协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汉天尊等,汉传佛教及藏传佛教奉其为护法神之一,称为“伽蓝菩萨”。其中儒宗神教奉为五文昌之一,而扶鸾信仰者则奉为恩主,故又称关公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圣帝、文贤圣帝,是为五恩主之一。
三国时期五虎上将。
当地人虔诚地祭拜关老爷,需要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舞起大旗。
房屋檐下挂着铁质的道符,这种图案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