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地坑院

地坑院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和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并称为民居史上的“四大奇观”。

地坑院源于穴居文化,据说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

20世纪前期,德国楼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最早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窑洞地坑院,称这种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地坑院因此闻名中外。

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共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地坑院的建造受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村民修建窑院前必请阴阳先生察看,根据宅基地的地势、面积,围绕阴阳鱼的八个方位,按易经八卦决定修建那种形式的院落。依据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个不同的方位朝向和地坑院主窑洞所处方位,窑院分别被称作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其中,东震宅被认为是最好的朝向。

东震宅:长方形,凿窑8孔,主窑为正东窑,东南为厨窑,西南窑、西窑为客窑,正南窑为门洞窑,西南角、西北角为五鬼窑和茅厕

南离宅:长方形,凿窑8–12孔,正南窑为主窑,东南为厨窑,西南窑、西窑为客窑,东北角、西北角窑为五鬼窑和茅厕,正东为门洞窑。

西兑宅:正方形,凿窑10孔,正西为主窑,西南角为厨窑,西北角、北面窑及南面偏西窑为客窑,东南角、东面是五鬼窑和茅厕,东北角为门洞窑。

北坎宅:长方形,凿窑8–12孔,正北为主窑,厨窑为正东窑,东北窑为客窑或五鬼窑(牲口窑),西北窑、南窑为客窑,西南窑为客窑或五鬼窑,西南角窑是茅厕,东南为门洞窑。

根据宅院的方位性质,确定在某一个崖面的中间位置挖凿主窑,供长辈居住。主窑高3至3.2米,可安一门三窗,其余为偏窑,高为2.8至3米,一门二窗。窑洞门多为两套门,朝内开的为老门,朝外开的叫风门,老门坚固,风门透光。主窑比其他窑洞都要宽大,以显示主人地位的尊贵。有些地坑院主位方向开挖两个窑洞,无法确定主窑,为补救主宅窑,再在两窑中间的半崖开挖一个小窑,象征性做为本宅院的主窑,也称为天窑。五鬼窑(也叫绝命窑)呈凶性,被认为是全窑院最不好的窑洞,常用来圈养牲口、磨面和放农具杂物。因石磨是白虎星,可以镇邪。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就是地坑院的真实写照。现在的陕州地坑院已经成为景区,多数地坑院里成为了展室或是店铺。

每个地坑院之间通过隧道相连,宽阔的隧道甚至可以跑马。

穿山灶,是地坑院特有炉灶,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热气往上走的原理,依次开九个灶孔,可以同时放置九个锅,往上炉温逐减,可根据火候烹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席”。穿山灶的第一个火最旺,适合蒸煮,随着火力的逐步减弱,依次为炖、闷、保温的功能。穿山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热能,非常节能,几个锅同时操作,非常高效。穿山灶虽然外观粗朴,但结构巧妙,功能强大。

别具特色的窗户纸。

可能是最小的土地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