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行——D11

睡了一觉,已经没有了高原反应,随着朝阳升起,驱车前往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入口,“瓦罕游弈所 佛教之门”

瓦罕走廊,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阿富汗帕米尔,北依帕米尔高原南缘与塔吉克斯坦相邻,南傍兴都库什山脉东段与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相接,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中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境内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帕米尔高原的八帕之一。

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长约400公里,东西走向,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3至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其余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最宽处约75公里,是东亚到西亚最近的道路。瓦罕走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东、南两面地势较高,西、北部地势较低。属于高寒山区,每年除6、7、8三个月外,均为大雪封山期。中阿接壤的边境地区基本上是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

当地人管这个地方叫“三立石”,分别为东行传法第一人安世高经行处、东晋高僧法显经行处和大唐高僧玄奘经行处。

安世高纪念石

安世高(?—大约2世纪),本名清,字世高,来自西域安息帝国,故称“安”。原为太子,后出家为佛教僧人,西域佛经汉译创始人,和支娄迦谶并列为东汉时期佛经翻译的重要人物。曾经过瓦罕走廊,去古印度(天竺)研究佛法,成为东行传法第一人。

法显纪念石
法显西行路线

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从长安沿古丝绸之路西行求佛,归来后著有《佛国记》。法显在书中描述经过葱岭的路程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玄奘纪念石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启程赴天竺那烂陀寺,途中经过瓦罕走廊,并于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瓦罕走廊

公元747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轻骑通过瓦罕走廊灭小勃律国,重新打通丝绸之路。

瓦罕走廊

大约在公元1272至1273年,马可·波罗经行瓦罕,开始了对于中国的深度访问。

瓦罕走廊

站在这里,想象着一年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千百年前,僧侣商贾从这里穿行,创造了无法想象的奇迹,不得不感慨文明交流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大家都说经过一路南疆游历,最后来到塔县,对文明的历程更有感觉。

路边的野骆驼
远望雪山
远方

听说红旗拉普口岸未开放旅行,于是离开瓦罕走廊,开始返回喀什的行程,继续开上314国道,天气很好,蓝天白云下的雪山,仿佛置身世外,和走川西看雪山的感觉不一样。等再到白沙山、白沙湖,美丽的本色扑面而来。

白沙山、白沙湖

白沙湖的原名叫作“喀克拉克湖”,曾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帕米尔白沙湖原是木吉河、布伦口河和康西瓦河的交汇处。每到春夏冰川水流丰满时,这里就形成了湖面,而到秋季水流减少时,平坦的沙湖湖底露出水面,千条细水顺着沙滩向盖孜峡谷流去。后人工筑起堤坝,国家在这里修建了布伦口水电站,拦蓄三条河的河水,形成了一个面积44平方公里的高原人工水库,使白沙湖成为一年四季都丰水的高山平湖。

白沙山

白沙湖两侧遥遥矗立着公格尔九别峰。据说,《西游记》中所描写的流沙河就是这里,沙僧从天庭被贬到人间的地方。白沙山延绵上千米,由大大小小10余座山丘组成,沙山与周边山体景色形成巨大的反差,洁白的沙与黝黑的山岩纠缠在一起,调和出黑白相间的旷美。

黑石山

白沙湖边白沙山,白沙山的形成,民间说法是,因湖水发源于慕士塔格峰的康西瓦河,河水在下流过程中带来大量泥沙在此聚集,冬天湖水枯竭露出沙子,被大风刮到了对面山上,千万年过去了,便形成了聚沙成山的奇景。另一种说法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帕米尔高原上有热力环流,作为进入帕米尔高原的盖孜峡谷口,是这股热力环流入口处,而白沙山正面对着盖孜峡谷口。于是,峡谷口的热力环流(即大风)会把塔克拉玛干的沙尘沿着盖孜峡谷带上帕米尔高原,风携带的沙粒出了峡谷因没有峡谷效应,风力分散,风势减弱,使得空中的沙粒沉积于此,百年的吹拂和收纳,帕米尔高原于是就有了一座终年被银沙覆盖的白沙山。

塔县瓦罕走廊经行处
白沙山、白沙湖

回到喀什,南疆行程临近尾声,3000多公里的行程,一路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的心灵之旅。

南疆小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