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法兴寺

法兴寺位于中国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慈林镇崔庄村翠云山,原址位于慈林山,因采矿后地面塌陷危及建筑安全故迁至现址。

法兴寺

法兴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原称慈林寺,唐改广德寺,北宋治平年间始称法兴寺。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有山门、舍利塔、燃灯塔、圆觉殿、菩萨殿,两侧有关公殿、珈蓝殿,其塔在寺前的布局为唐代风格。

唐舍利塔
唐舍利塔
舍利塔中佛像

中轴线上第一个建筑便是唐代石舍利塔。舍利塔底边长8.8米,重檐楼阁式,高10.7米,整个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是我国现存唐代古塔中的孤例。塔内外均为石块砌成。塔通体为沙石构建,平面呈“回”字正方形,叠涩式出檐。内部顶端构成四方藻井,藻井内浮雕八瓣莲花。因塔平面呈“回”字正方形,故也被称回字塔。“回” 字又暗寓佛教中的六道轮回的思想。据记载,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刺史时,路过法兴寺参观,看到这里山寺壮丽,风景幽雅,便大施钱财组织寺庙扩建,并亲自主持建造了这座舍利塔。他还将自已珍藏的37颗舍利子和大藏经赠送给寺院,后被保存在这座石塔之内。

唐燃灯塔

圆觉殿前玻璃罩中是一座燃灯塔,俗名长明灯、灯幢,是佛教的六种供具之一。相传燃灯佛点燃佛灯,无论东、西、南、北风,佛灯永不息灭,长明灯的名字则由此而来。此塔为单层石塔,通高2.6米。塔通体青石构建,平面八角形,由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塔基下设有盘底,每一面均雕有瑞兽。基座分为二层。下层基座束腰须弥式,壸门隔柱上有唐代题记“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上层基座雕仰覆莲瓣束腰。塔身为仿木结构,四门空心八角形塔室。塔四正面雕门,四斜面雕破子棂窗。塔壁每角雕有束莲倚柱,其上有阑额、铺作承托塔檐,雕有屋脊和瓦垄,檐角略有起翘。塔檐上承山花蕉叶,宝珠式塔刹。国内现存唐代石灯塔仅三座,而法兴寺这座石灯造型最精巧,雕刻最工细,保存最完整,被誉为古代石雕的珍品,堪称法兴寺一绝。

燃灯塔和圆觉殿
圆觉殿后

圆觉殿是寺内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高约8米,六架椽屋,明间青石门框,硬木板门。复杂厚重的大屋顶由纵横排列的石柱、木柱支承,斗栱肥硕,飞檐腾空,雄浑庄重,气势非凡。

圆觉殿中佛台佛像
护法金刚
护法金刚

殿中石砌“凹”字佛台,中尊释迦佛像高约3米,端坐方形莲台上。左为文殊、普贤菩萨列座。台前分站两位护法金刚。

两边靠墙塑着十二圆觉像,重塑于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圆觉像上身披衣半裸,衣纹起伏流畅,神态庄重俊逸,服饰色彩柔和,头梳高鬓,柳眉凤目,面丰颐满,肩阔腰细,活泼自然,思想内涵丰富,人情味十足。虽为宋塑,却继承和吸收了唐塑的风韵,被誉为全国“宋塑之冠”。

倒坐观音
倒坐观音

南海观音则与释迦佛像背向而坐。

毗卢殿
毗卢殿脊刹
毗卢殿外石柱
毗卢殿内塑像
毗卢殿塑像彩绘
毗卢殿内塑像
毗卢殿内塑像
关公殿
长治法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