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福建泉州鲤城区西街,是始建于唐代的汉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

西街开元寺

开元寺所在的地址,以前是黄守恭的桑园。据民国年间出版的《福建泉州开元寺志》记载,“黄守恭昼梦一僧乞地为寺,恭曰:须地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越二日,桑树果产白莲”,黄守恭“即舍为寺”,初名“莲花寺”。

敕大开元万寿禅寺
山门屋顶

长寿元年(692年)改“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又改“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称开元寺。乾宁四年(897年)王审邽重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被毁,寻重建。元代赐名“大开元万寿禅寺”。至正十七年(1357年)又被毁。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僧惠远重建。永乐六年(1408年)扩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崇祯十年(1637年)总兵郑芝龙等重建大雄宝殿。

天王殿

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殿内石柱上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出自南宋理学家朱熹,近代高僧弘一法师1938年手书。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字。殿内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殿内斗拱共76朵,分布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间各有补间铺作两朵,尽间仅一朵。斗栱上雕有“飞天乐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雕刻精美。

佛与飞天乐伎
佛灯长明

殿内供奉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

印度教石柱

开元寺大殿后廊檐下有一对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柱身圆浮雕刻有湿婆立像、象鳄争斗、毗湿奴骑坐金翅鸟等印度教神话故事,内容与印度古代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有关,据传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让开元寺成为中国唯一拥有印度教遗存的佛教寺庙。

甘露戒坛始建于宋,明末重建,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周环廊,坛有五级,最高一层供奉明代卢舍那佛坐像木雕。开元寺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中国三大戒坛。

东塔

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均建于南宋,是我国最大的仿木楼阁式结构石塔,均为五层八棱楼阁式石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东西塔各建五层,每层有飞檐,有楼阁;塔身八角形,四面开圆拱门,设佛龛,每层的拱门和龛互相调换;塔尾有一粒铜葫芦,8个角有8条链和塔尖相连;每层塔角挂风铃,整座塔共挂40个风铃;塔身的浮雕石像,刻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每座各80仙,造型生动,神态各异;塔底座的中部还有40幅青草石绘画雕刻。

镇国塔
塔身浮雕

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初为五级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

仁寿塔
精美结构

西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南宋淳熙年间改砖塔,并易今名。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

麒麟壁

寺内还有从泉州府城隍庙迁移过来的麒麟壁,以及唐、宋、元、明等时期的小型经幢、多宝塔、宝箧印经塔等。

小经塔

泉州早在唐朝就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口岸之一和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开元寺因此享有泉州佛寺之冠,“泉南佛国第一刹”的称号。

开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