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大云禅院

大云禅院位于浊漳河河谷,龙耳山九条支脉环抱,地图导航无用,需要参考路边指示入村进山。

大云禅院

车到停车场,购票处买票后,有文保员带领进院,打开大佛殿门锁,如需要讲解,可以单独给文保员费用。

大佛殿

龙耳山的九条支脉极象九条巨龙从三面盘屈环抱而来,形成一个近乎封闭的圆圈,圆圈的正中有一座巨大的山丘象一颗硕大的宝珠,大云禅院就座落在这个“宝珠”山下,古代的文人墨客把这形胜美称为“九龙戏珠大云院”。

大佛殿木构

大云禅院由幽州僧人奉景祖师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原称仙岩院,又称大云寺。初为草庵,天福五年(940年)三月,动工修建佛殿和方丈室,至开运三年(946年)奉景开始在方丈室讲经。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塔,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称大云禅院。明清两代均有修葺,是中国现存仅有的几座五代时期建筑之一。

大佛殿木构

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中殿(弥陀殿,又称大佛殿)、后殿及两庑,寺外有七宝塔,其中大佛殿和七宝塔为五代所建,余为清代建筑。

大佛殿木构

大佛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体主要靠八根立柱支撑,墙壁并不支撑殿顶的重量,只起遮蔽的作用,具有中国木构古建“墙倒屋不塌”的鲜明特色。殿出檐深远及平缓,四周18根檐柱均有卷刹和轻微侧脚。每开间有一补间铺作。当心间补间斗拱居中,两次间补间斗拱向外移。柱头及补间斗拱均为五铺作双抄偷心造。唐-五代时期栌斗直接坐于柱头,区别于后期普遍使用普拍方的习惯。此建筑是中国现存建筑中使用普拍枋的最早实例,是中国木构建筑由唐朝模数制向宋代营造法式演变的活化石。

大佛殿阿弥陀佛塑像
大佛殿阿弥陀佛塑像

室内由于使用了减柱法仅有两根金柱,使得殿内有宽阔的礼佛空间。室内大梁上架驼峰,其上加立一根童柱(又称蜀柱)连接大叉手。梁架为“六架椽屋,四椽对乳用三柱”,上有驼峰、托脚承平梁,平梁上有驼峰、侏儒柱、大叉手、捧节令以承负脊。驼峰较小,侏儒柱甚细,是此二构件初产生阶段的雏形。因无前槽金柱,纵断面前后槽结构不一致。梁架上驼峰尺寸、形制各异,多达8种。

维摩诘经变壁画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
拈花仙女

大佛殿原本四壁均有壁画,目前只保存了东壁和中心壁的五代壁画。其一因为康熙年间暴雨,雨水浸泡导致壁画损坏。其二根据柴泽俊先生《日寇侵晋期间山西文物遭劫记略》中所记载,“平顺大云院五代壁画,绘于弥陀殿内四周和扇面墙上,日军发现随即对西壁和北壁后半部进行剥离揭取,但墙疏软,盗窃者技法拙劣,剥离失败,当地群众为保护壁画,将东壁和扇面墙上的画面遂抹压泥皮一层,予以掩盖,现该殿东壁及扇面壁画尚存,而西壁及北壁西半部壁画则荡然无存,至为可惜!”后于1962年抢修加固工程前期勘察时发现。

五代壁画
飞天神女
飞天神女

东壁绘有维摩诘经变图,经摩诺托病在家,释迦牟尼派文殊前去探望,病床上维摩诘身着淡黄色病衣,侧身半卧十锦帐之中,身体前倾,神态庄严激昂,正在向文殊诉说自己的大乘主张。前来探视的文殊,和维摩诘侧身相对坐十病榻之下,满脸虏诚,洗耳恭听,若有所思。画面背景全以人物衬托。舍利佛、香积菩萨、天王、罗汉等多人,体态丰韵,表情各异,均以前方画面人物为核心,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画面上方飞天回翔,紫雾缭绕,天女散花,呼之欲出。

观音菩萨像
大势至菩萨像

中心壁背光图案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七宝塔
七宝塔
七宝塔

七宝塔位于寺外西南,通体用坚硬青石雕造,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高6米。七宝塔原七层,现存五层。2000年5月30日晚被盗,塔面浮图丢失。塔基是八方形,覆盆式莲花池瓣底座,第一层的束腰上雕造飞马、狮子、麒麟、熊黑等吉祥动物,活灵活现;第二层的束腰上雕合几个伎养乐人翩翩起舞;第三层正面有门,门顶双龙戏珠,维妙维肖,门西侧侍立二天王,神情庄重严肃,周围转角,龙蛇盘旋;第四层雕帐幕低垂,前后都有假板门;第五层雕云纹大圆盖宝珠嵌顶。整座塔体造型优美,腿刻精细,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杰作。

长治大云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