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陶寺遗址

俗话说“百年上海千年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果然如此。

陶寺遗址,远处为崇山

陶寺遗址位于陶寺乡中,目前确认了陶寺早期小城址为56万平方米,年代为公元前2300-前2100年;中期大城址为280万平方米,年代为公元前2100-前2000年,属于陶寺文化的一个都邑遗址;陶寺文化晚期(公元前2000-1900年),陶寺城址被平毁,沦为普通大型聚落。

彩绘蟠龙纹陶盘,临汾市博物馆

陶寺遗址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被初步发现,共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挖掘。1978年至1987年,由于希望寻得夏墟遗址,中国开始在三晋地区一带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学家揭露了陶寺遗址的居住区和墓葬区,发掘墓葬一千多座,确定了陶寺文化,断定了陶址遗迹分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与龙山文化,而非预期中的二里头文化,但此次挖掘,却证实了陶寺为最大规模的龙山文化遗址(至少是直至21世纪初期)。

鼍(音同驼)鼓,临汾市博物馆

2000年初的发掘中,重点对陶寺大城进行了勘探和城墙解剖,基本确定了大城的时空分布。自2002年起,陶寺遗址的考古研究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56万平方米的早期城址和280万平方米的中期城址进行了重点挖掘。从此,陶寺遗址的发掘研究目的,从探索一个龙山文化晚期的超大型聚落,转向了探索一个都邑的布局与性质。

彩绘双耳罐,临汾市博物馆

在2012年至2017年这五年间,考古学家对宫城城墙进行了重点发掘,这座13万平方米的宫城,与外城共同构成“回”字形的“双城”结构,形成了完备的“城郭之制”,表明这里可能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最初形态。曾一度是国内最大史前城址,如今其规模仅次于浙江良渚古城和陕西神木石峁遗址。一般认为,陶寺遗址属于国家形成的早期阶段,它被认为是可能的尧的都城。2021年10月,陶寺遗址考古入选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折腹彩绘陶盆,临汾市博物馆

陶寺遗址之最:
1、世界最早的观象台
2、世界最早的圭表
3、中国最早的天下观
4、中原地区最早、功能区划最完备的都城
5、中原地区最早的瓮城城门
6、中国最早的凌音
7、中国史前最标准的双城制——宫城与郭城
8、中国最早的板瓦
9、中国最早的东厨宫室制度
10、中国最早阴阳八卦宇宙观指导城址规划
11、中国最早的陶楔祖宗构建物
12、中国最早红铜铸造礼器群
13、中国最早的礼仪制度性宫门——阙门
14、中国最早的纪念性大道城市规划
15、中国最早的“豮豕之牙”文德治国理念的实物图示
16、中国最早的汉字
17、中国最早的礼乐器制度性组合群
18、中国第一个考古证据链能够与文献记载三皇五帝中尧舜相对应的都城遗址
19、中国最早将美食文化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范例
20、中国史前最北稻作农业产地
21、中国最早的工官管理手工业体制
22、中国最早的禅让历史的考古例证
23、中国最早的“泽中之方丘”地祇祭坛(社坛)
24、中国最早的宫廷礼制性家具组合

——临汾市博物馆
朱书陶壶,“文”字,临汾市博物馆
朱书陶壶,“尧”字,临汾市博物馆

中国文字遗物,最早为见于殷墟之甲骨文,然而由于甲骨文无论在字型构造、句式语法等各方面,均已经非常成熟,若然甲骨文便是汉字之祖,则其发展轨迹不免过于突兀,是故有些学者认为甲骨文之前,可能仍有其他更古老之文字存在,而疑似早期文字遗迹之中,便是陶寺遗址中发现的朱书文字为最早。陶寺遗址晚期的灰坑H3403中出土一破碎扁壶,壶上明显带有两个特殊红色图案,经多位学者分别提出考证后,认为此两个符号,分别代表“文”字及“尧”字。

陶寺古观象台
陶寺古观象台,远处为崇山

陶寺古观象台于2003年发现,距今约4700年。这个构造包括直径约为60米的半圆形道路和半圆形夯土平台,平台的直径42米,重建后可以看出是有三道夯土的祭坛。祭坛上有13根夯土柱的痕迹,呈半圆形排列,半径10.5米,弧长19.5米。站在祭坛的中心,朝向东方可以透过复建后的柱子间缝隙观看到崇山。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和天文学家的初步结论,该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比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

陶寺古观象台

原址复原模型证实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分、秋分。可通过柱间狭缝观测日出判断节气,证实了《尚书・虞书・尧典》上所说的“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最早“中国”本义,临汾市博物馆

陶寺考古队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说,“如果说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是孕育中的‘中国’,二里头时期是成长起来的‘中国’,那么陶寺,便是刚刚诞生时期最初中国的模样。”

临汾陶寺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