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要久(219)之行——云南段(二)

离开元阳,继续前往下一站绿春。

山顶上的绿春县城
山顶上的绿春县城
“云端之城”绿春

绿春县,原名“六村”,1958年建县时,周恩来依据境内“青山绿水,四季如春”的特点,亲自定名为绿春。县城建在海拔1700米的山顶上,四周被森林覆盖,两侧都是陡峭的山崖,是中国唯一一个全境都在山顶的县城。山上起雾的时候,整座小城都会置身于蒸腾的云雾之中,成为真正的“千山之县”、“云端之城”。绿春县境内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6种气候类型,属云南省西部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是云南省典型的湿热区之一。

博物馆中的哈尼长桌宴规制
民族特色画廊

绿春少数民族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98.8%,主要是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居住最为集中的县城。穿城而过的是一条容两辆公交车并行的公路,这条主干道路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公里,并且没有红绿灯。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是绿春县哈尼族传统盛大的节日,具有千余年的历史,据说就在这条主干道上从这头摆到另一头,曾经因为办了2441桌的长街宴而入了吉尼斯纪录。县城另一个特色是民族艺术画廊,起初我们并不明白,询问了当地人才发现,原来临街所有商铺的卷帘门面上都被绘成了彩色的油漆画,画面生动,色彩鲜艳,把整条街装扮得民族风情弥漫。

弹坑路纪念

当圈友得知我们在绿春的时候,就提醒说绿春到江城的这一段219会让开车的开到怀疑人生,而且在短视频平台上也有众多的类似画面。适逢雨季,每日几乎都有雨,只能上路出发江城。事后发了个圈,必须后记一下:“我们这么多年去了这么多地方走了这么多路,这是至今走过的最烂的一段国道,全程160多公里,有差不多100多公里是‘弹坑’或者碎石路,不到7个小时的行程,手机愣是被颠出了1万多步”。据圈友介绍,这段国道已经将近30年如此了。

江城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与越南、老挝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83公里,是云南省唯一与老挝、越南两国接壤的县城,所以有“一城连三国”之称。

牛体彩绘

牛体彩绘的起源和最初目的是为了驱逐虎豹,避免牛被老虎、豹子残食。画师用画笔在活牛身上用各种色彩颜料绘画出各种图案,使之变成五彩斑斓的牛,实现牛体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成为流动的、立体的、鲜活的、特殊美感的艺术作品。牛体彩绘绘画的载体对象是活牛,每条牛体型各异,每一条彩牛的图案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无法完全复制。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流动的美,是一种短暂的、容易毁坏的、不能复制的特殊艺术品。每三年一次的牛体彩绘大赛(下一次应该是2026年),已经成为江城的城市名片。

一眼望三国
一眼望三国

十层大山,也称为宽罗珊山,是一座坐落于中国云南省、越南奠边省及老挝丰沙里省的山峰,为三国边界的交界点,海拔1864米。山顶被称为鸡鸣三国,竖立有一块花岗岩界碑,分别书写中国、越南、老挝3国文字的界碑面向着各国的领土,可以“一眼望三国”,可惜雨雾太大,只在山顶看见一对越南情侣拍照打卡。

古树茶

在云南,不能不提到茶。一路往普洱,美景已不必言说,茶已成为日常。“云南山头茶”是广东,港,澳及台湾人士对云南出产的古树茶的一个特别称号。“云南山头茶”是指那生长在云南茶区里,第一级和第二级树龄比较大的茶园栽培型古茶树(百年以上)。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古茶树占云南省内所出产的总茶量约7%。横断山区气候、地形、地貌和土壤的多样性,正是形成山头茶“一山一味”的物质条件,因此云南山头茶的魅力,在于各个山头茶之间的差异性(而不是相同性),云南每一处的好茶都有它独特的茶韵、山韵和神韵。

普洱茶博物馆
镇馆之宝——茶叶化石

普洱茶博物馆的第一眼,整个墙壁由普洱茶茶砖筑成,散发出阵阵幽香。砖墙共有1729块,刚好对应古普洱府成立的时间:公元1729年。

勐腊星光夜市
勐腊星光夜市

“勐腊”系傣语音译,“勐”意为“地方、国家”,“腊”意为“茶”,“勐腊”即“茶之地”或“茶之国”,已经到了云南省的最南端。

勐腊县瓦龙总佛寺
勐腊县瓦龙总佛寺
勐腊县瓦龙总佛寺

作为勐腊的总佛寺,瓦龙寺一直负责管理着勐腊县境内所有佛寺的佛事活动和日常事务。

曼旦村
传统织布
象脚鼓制作

曼旦村处于澜沧江流域,在西双版纳的南端,是典型的热带河谷气候。曼旦的原始村寨,由于交通不便,一直以来都没有与外界太多接触,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傣寨生活。

曼旦村佛寺
曼旦村佛寺

“曼旦”是傣语音译,“曼”字的意思是“村、村落”,而“旦”字的意思则是“抵押、抵押物”,曼旦村是无数个众多傣族村寨中的一个,传统村落格局保存较为完整,自然景观优美,于2013年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

易武镇

易武地名为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易武属于普洱六大茶山之一。历史资料对古六大茶山的各说不一,1957年11月至12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专业茶叶普查工作队,对古六大茶山进行了认真的实地普查,提出澜沧江内六大茶山,即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易武)、攸乐(基诺);江外六大茶山:南糯、贺开、勐宋、景迈、布朗、巴达的说法。

易武镇同庆号
易武镇同庆号
易武镇同兴号

从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这段时间堪称普洱茶交易史上最为繁盛的时代,易武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为重要的普洱茶交易集散中心之一。而从清朝光绪末年到民国26年这段时间,其“贡茶古镇”的声名享誉国境内外,易武茶业达到最为繁荣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也诞生了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族——同兴号、同庆号、宋聘号、福元昌的身影和珍贵的传世茶品。这四大茶庄,规模相对较大,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普洱老字号,也是百多年来技艺得到了相对完整传承的茶庄,奠定了当时的普洱江湖格局。

西双版纳总佛寺
西双版纳总佛寺

景洪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其实一直不太喜欢西双版纳,可能是因为她的热和蚊。一进景洪市区,街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已经让我不安起来。既然只是路过,就看一眼总佛寺吧,进得寺院,才得安静。

西双版纳总佛寺
西双版纳总佛寺

西双版纳总佛寺是西双版纳佛寺中等级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寺院,相传是从缅甸来弘法的两位南传佛教僧人于公元七世纪中期发心兴建的,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西双版纳建立最早的南传佛教寺院之一,历史悠久,法缘深厚。这座曾经古代傣王族的皇家寺院,直到今天都是统管着整个西双版纳州590多座大小寺院。

西双版纳总佛寺
西双版纳总佛寺

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古代的佛教传承从当初由印度向南方流传的,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成为南传佛教,因南传佛教属于上座部,崇尚个人的解脱,故称为小乘佛教。南传佛教的三藏经典,以律藏为先,而用巴利文书写。北传佛教的三藏经典,以经藏为先,而用梵文书写。因为南传佛教徒视实践重于理论,故强调戒律至上。又南传大藏经,一般称为声闻藏。北传的藏经称为菩萨藏。虽然南传(称为小乘)、北传(称为大乘)各有三藏,但实际上,大乘的三藏不像小乘三藏有严格的画分,在经中含有戒律的部分。

曼短佛寺
曼短佛寺
曼短佛寺
曼短佛寺

曼短佛寺,傣语称为“瓦拉扎探”,是一座中心佛寺,位于勐海县曼短村。曼短佛寺始建于傣历312年(950年),现存大殿为清代建筑。

曼短佛寺
曼短佛寺
曼短佛寺
曼短佛寺

“曼短”是西双版纳傣语村名,“曼”意为村庄;“短”傣语音为“抽鹕”意为观看,“曼短”意为观察宝蜂之寨。曼短佛寺这些用傣家自纺棉线特意织成的长幡,是生者献给亡故之人的天梯。曼短佛寺两侧的墙上绘有西双版纳傣族古典壁画,曼短佛寺内容涉及傣语称为“搭萨西乍”的《佛本生经》和众多珍禽奇兽以及优美图案。

景真八角亭
景真中心佛寺

景真八角亭是景真中心佛寺的重要建筑,坐落在景真村旁一座紧靠流沙河的圆形山丘之巅。八角亭形呈八角之状,属砖木结构,屹立于昔日勐景真王宫之旁,人们依其形状和所在地称之为景真八角亭。当地傣族称为“波苏景真”,“波苏”意为莲花之顶冠,“波苏景真”意为景真莲花顶冠佛亭。

景真中心佛寺
景真中心佛寺
景真八角亭

亭约20余米高,由基座、亭身、刹顶三部分组成。基座全为砖砌,平面是折角“亚”字形,有31个面32个角。亭座上下垂直,中部渐向内收缩呈台阶状,用蓝、黄、红、绿、白等色分台粉饰,使每一台阶格外清晰。据说亭子是按照佛祖释迦牟尼的金纱台帽“卡钟罕”的式样修建而成,专供高僧诵读经文之用。亭有8个角,代表佛祖身边的8个“麻哈厅”(高僧);亭上面向东南西北的4道门,表示信徒们要把佛教的思想传至四面八方。

南糯山
古茶树

勐海县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 的故乡和中国产茶最早之地,有着1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以及星罗棋布的古茶树群。在傣语里南糯是“笋酱”的意思。据传说有一年傣族土司到南糯山巡视,当地哈尼族头人设宴招待,席上的笋酱让土司吃得十分喜欢,于是要求哈尼族每年要进贡笋酱,南糯山因此而得名。南糯山自古以来就是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

勐海第一圣泉
勐海第一圣泉
勐海第一圣泉

勐海第一圣泉是一处历史悠久的佛教圣泉,据传,该泉是佛教传说中的“龙吐水”之地,具有神奇的功效。

同兴号茶厂
同兴号茶厂
同兴号茶厂

其实,此同兴号应该非彼同兴号了,老同兴号在抗战期间已经去了香港。勐海同兴古茶厂成立于1998年,在多位原勐海茶厂退休老师傅的带領下秉承普洱茶传统的加工工艺,精心生产各类优质的普洱茶,熟茶的发酵及生茶的拼配均由勐海老师傅亲自监督主理。

同兴号茶厂
同兴号茶厂

现在的同兴号茶厂,老板夫妇都是修行之人,一般不接待散客,卖货也是一提起价。随着机缘,参观了下小博物馆一般的茶厂大堂,也和老板夫妇喝茶聊天了一上午,当然也带走了些好茶。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