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大慈恩寺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的大慈恩寺内,是一座7层方形佛塔,该塔是西安市内著名古迹及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西安市市徽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唐永徽三年(652年),为了保管从印度带回来的数百部梵本佛经,玄奘在大慈恩寺的西院主持修建了一座西域风格的藏经塔。这座塔最初名称为慈恩寺塔,此后被改称为雁塔,最终与荐福寺内的小雁塔相区别而被改称为大雁塔。而关于“雁塔”这一名称的来历,流传较广的说法认为是根据“埋雁建塔”的典故来命名的。

初建的大雁塔只有5层,塔身为外砖内土结构。武则天长安年间,进行募捐对塔进行改造,增加高度,现在大雁塔高七层,一百九十四尺。明成化二年(1466年),包括大雁塔在内的慈恩寺被重新整修,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时又专门对大雁塔进行修葺,塔内各层被重新安装了阶梯,并且在唐代塔身外加砌一层塔身。清朝康熙年间时,大雁塔已经出现倾斜,直至1996年时倾斜程度甚至达到1米左右,此后经过保护才有所恢复。2013年时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

登塔远眺。

大慈恩寺原为隋代无漏寺,唐高祖武德年间已经废弃,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当时的太子李治为了母亲长孙皇后追荐冥福而重新修建,改名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亦是唐武宗会昌毁佛时,少数被敕令保留的佛寺。

大雄宝殿中的佛像为明成化二年(1466年)所塑。

悬鱼,垂于正脊,大多用木质材料雕刻而成,因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也叫垂鱼。

钟楼内悬挂有铁钟一口,为明代嘉靖二十七年十月(1548年)铸造,重达三万斤,上铸有“雁塔晨钟”字样,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玄奘三藏法师院光明堂内刻有铜和木雕壁画三壁,讲述玄奘大师从出生、出家到西行求法直至取到真经、回国的前半生经历。是当前规模最大的玄奘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