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第二次造访。

华严寺

华严寺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华严寺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明中叶以后,华严寺分为上、下二寺。

人生百年如朝露活在当下,世间万象皆浮云无住心中
上华严寺
顿悟成佛

华严宝塔是根据《辽史·地理志》上的记载恢复建造的。木塔平面呈方形,包括塔刹在内总高43.5米,为三层四檐纯木榫卯结构,每层面宽、进深各为三间,均按辽金时期建筑手法营造。塔内分层供奉着香檀木雕刻的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交脚菩萨像。

华严宝塔

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特别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全国唯一。

俯瞰华严寺
交脚菩萨

下寺大殿为薄伽教藏殿,意为佛教的经藏殿。

藻井

上寺大雄宝殿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始建于辽,保大之乱(1122年)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旧址重建。殿身东向,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体建筑面积达1559平方米,矗立在4米余高的月台上。大雄宝殿内采用减柱法构造,减少内柱12根,扩大了前部的空间面积,便于礼佛等各项活动。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殿内中央佛坛上塑有五方佛,中间三尊,是明宣德二年在北京雕成迎回后安放在此。佛像面相扁平,发髻上有宝珠镶嵌,其两侧有二十诸天侍立,神情不一,姿态各异,身躯均稍前倾。

壁画,2023.10.18
壁画,2023.10.18

殿内四壁满布清光绪年间补绘的21幅巨型壁画,画面高6.4米,长136.8米,总面积876平方米,描绘各种人物5000余个。其内容有佛本生故事图、“七地九会”佛说法图、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达摩传法记图、准提佛母图、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图、华严三圣图、水月观音图、罗汉图等,采用山石、流水、云雾、树木、楼阁、亭台等景物相隔联之传统手法,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附以沥粉贴金,色彩艳丽,画工精细,保存完好。殿顶的天花板彩绘龙凤、花草、梵文等,构图繁复。

明代南鸱吻
金代北鸱吻

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檐高9.5米,出檐达3.6米。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很大,高达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是金代的原物;南吻是明代制作,也是中国古建筑上最大的琉璃吻兽。

辽代彩塑,2023.10.18
辽代彩塑,2023.10.18
彩塑菩萨,2023.10.18

薄伽教藏大殿中央佛坛上供奉29尊辽代彩塑及2尊明代塑像,正中三尊大佛端坐在莲花台上,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具有一种古色古香的自然之风,这些佛像既有唐代丰满圆润和端庄安祥的风格,又有宋代塑像中生活气息浓厚和生动活泼的特色。以三主佛为中心,配置四大菩萨,文殊、观音、普贤和地藏分别座于两侧,其弟子伽叶和阿难、胁侍菩萨、供养童子等,或坐、或立、或蹲,聚精会神、虔诚听经,佛坛四角各立一护法天王,呈现出各种不同姿态,衣饰舒展适体,飘带流畅生风,自然雅丽,构成一堂诸佛讲经的生动场面。其中尤以“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上身微裸,头饰华丽,长辫垂肩,体态优美丰满,光脚立于莲台之上,在流畅自如的衣饰飘带陪衬下,显出动人的形象,是彩塑艺术中的珍品,史学家郑振铎先生赞其为“东方维纳斯”。这些塑像生动活泼,刻画逼真,造型优美,富有人情味和情节感,突破了佛教艺术那种净化、平淡、肃穆的风格,极具魏晋以来气韵生动格调脱俗的艺术审美取向。

经幢石雕

薄伽教藏殿后壁正中间悬一天宫楼阁,楼阁雕工极细、玲珑精巧、富了变化,是国内现有的唯一辽代木构建筑模型,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其为“海内孤品”。殿内斗八藻井等亦是辽代旧物,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四壁列重楼式壁,为国内仅见之辽代小木作,堪称艺术珍品。藏经阁内,共藏经1700多函,18000余册。其中明代经书1700多册,还有清代一套“龙藏”,也是不可多得的上品。目前经书收藏于大同市博物馆。

华严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