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祠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祭祀周朝晋国的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亲邑姜所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

影壁正面“福禄寿”
影壁背面“仙人会”

相传,周成王姬诵与其胞弟叔虞在院子里做游戏,周成王随手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树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叔虞说:“给你这个玉圭,封你去唐国作诸侯去吧。”站在一旁代摄国政的周公听到了,就请周成王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分封大典。周成王说:“我是和叔虞做游戏呢。”周公却说:“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就要载入史书,就不能食言。”于是,周成王就封叔虞做了唐地的诸侯。这就是包括《吕氏春秋》和《史记》中都有记载的“剪桐封弟”的故事。

精美梁架

晋祠最早为封地在今山西翼城的唐叔虞宗族支系所建的唐叔虞祠,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后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精美斗拱

最早可见的文献记载则是在北魏年间,以后数代多有增修补缮。北宋年间,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晋阳城后,宋仁宗赵祯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之后数代,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次第告成,逐渐形成了今日晋祠的建筑格局。晋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则被誉为“晋祠三宝”。

雕梁画栋

晋祠内建筑布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结构壮丽而整肃,为全祠之核心,北部建筑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建筑楼阁林立,小桥流水,亭榭环绕,一片江南园林风光。祠内建筑由东向西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其北为唐叔虞祠、昊天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严密,既像庙观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宫苑。

水镜台

水镜台原为唱戏用戏台,今为晋祠庙会、河会期间的重要活动场所。水镜台词义取于《汉书·韩安国传》“清水名镜不可以形逃”,意为忠奸是非尽人皆知。

水镜台

水镜台在一座建筑集中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水镜台正面看,其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像座楼。其下部却是宽阔的宫殿形制,又是殿堂,再从后面望去,其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部则是一宽敞的戏台,这种形制的建筑在国内极为罕见。

精美斗拱

匾书“三晋名泉”四字,清代康熙武举杨延翰所书,笔力遒劲,字体清秀。“水镜台”匾额,由乾隆的书法老师杨二酉所题,字迹清秀,笔力雄劲,此匾被称为“清秀之笔”而列晋祠“三大名匾”之首,另外两块名匾分别为“对越”与“难老”牌匾。

金人台

金人台又名莲花台,位置在会仙桥的西面。金人台平面为正方形,四周有围栏,中间是一个建于明代的高约三米的琉璃小阁,金人台四角各铸有一个铁人,每个铁人高约两米,其中西南角的铁人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铸造的,而东北角的铁人是民国二年(1913年)所铸。因铁为五金之属,人们就称这方形台为金人台。

对越坊

对越坊位于晋祠金人台正西,立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久治无效。后来在吕祖庙前得一签,签上写有“添砖加瓦”四个字,它的含义是只有在祠内增加些建筑,才能消灾免难。高应元在晋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等应有尽有,唯独缺少牌坊,故决定建造一座牌坊。多次观察,发现建在金人台西,献殿东的这块空地最合适。高应元想,将来牌坊落成后,殿、台、坊组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定会收到消灾的效果。他原计划建造一座简单的小牌坊,没想到在破土动工的第二天,他母亲的病就好了,因而改建成大牌坊。牌坊落成后,命名“对越”,由高应元执笔,行体榜书,气势磅礴,被称为晋祠三匾中的“磅礴之笔”。

对越坊转角拱
对越坊

这座“对越坊”,造型优美,结构壮丽,雕刻玲珑,彩绘鲜艳。“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之句,“对”意为报答;“越”即扬,意为宣扬。“对越”两字合起来,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在此处意为“宣扬母德高尚”。母德高尚在这里有双关语之意,或指唐叔虞之母邑姜,说高应元之母亦可。

献殿
献殿木构

晋祠献殿是“晋祠三宝”之一,最早为金代所建,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歇山顶建筑,斗拱相接,四壁立柱之间不是墙壁,而是栅栏,形似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以达到通风的效果。其建筑中没有一颗铁钉,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

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是“晋祠三宝”之一,位于献殿以西,起连接圣母殿之用。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古人以圆形为池,以方形为沼,因沼中多鱼,而称此为“鱼沼”。池中立34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东西桥面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3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

鱼沼飞梁

飞梁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根据《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北魏时已有飞梁之设。现存此桥是1955年按原样翻修的,依照的1955年之前尚存的原物可能是北宋时与圣母殿同时建造的。建筑结构有宋代特点,小八角石柱,覆盆式莲瓣尚有北魏遗风。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它对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建筑大师梁思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圣母殿
圣母殿壁画

圣母殿为“晋祠三宝”之一。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2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现今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殿内供奉的圣母是姜太公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邑姜。这里原是唐叔虞祠,因宋朝皇帝加封唐叔虞的母亲邑姜为“昭济圣母”,这里就改成了祭祀邑姜的地方。圣母殿左有青龙(善利泉),右有白虎(难老泉和长道),前有汗池(鱼沼),后有丘陵(悬瓮山)的“龙穴”之位。

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采用了宋《营造法式》中“柱升起”、“柱侧角”的建筑手法,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是中国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大殿前廊柱上雕饰有八条木雕盘龙,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鳞甲须髯,怒目利爪,每条龙由几十段拼接而成,各段又用木榫相连,蜿蜒曲绕于柱上,为宋元祐年间原物,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距今已近千年,仍然栩栩如生,令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

圣母殿龙柱

柱升起——大殿前檐八根廊柱由中间向两边逐渐升起(每柱升高2厘米),这样不仅扩大了屋檐曲线的弧度,使翼角高翘,从外观上给人以韵律感、腾飞感,从而增强了审美情趣。

柱侧角——是指大殿四周共有26根廊柱,这些柱子全部向内倾斜,形成侧角(主要是采用了力学当中三角形稳定的原理),更主要的是使建筑物更加稳固和坚实,增强了抗震性。

圣母殿龙柱
圣母殿匾额

圣母殿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块,款款都是立意鲜明而深长,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炼的上乘佳作。前廊正中悬挂“显灵昭济圣母”匾额是北宋原物。“三晋遗封”匾额为慈禧御笔,衬底蓝色、边框金色已褪色。张友椿先生《晋祠杂谈》载,“匾‘圣母殿’三字,系1952年摹以《颜真卿法帖》而加工放大,延请太谷雷起宵师傅施工雕刻,边上升降二式龙与瓦当上团龙、行龙合观并视,则殿上龙的势法应有尽有。”

圣母像
宋代侍女像
宋代侍女像

圣母殿也叫“女郎祠”,其内宋塑侍女像是“晋祠三绝”之一。有宋代的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里,头戴凤冠,霞帔珠璎,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是宫廷生活的具体写照。塑像十分生动,充分地表现出人的神情,各个塑像神态自然,神情各异,塑功高超,是中国宋代彩塑中的精品。

傅山题“晋源之柏第一章”
周柏

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也称为“长寿柏”,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相传周柏栽植于西周初年,树身向南倾斜约与地面成四十度角,枝叶披覆殿宇之上,因形似卧龙故又称“卧龙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至今依然苍劲挺拔,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

难老泉

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位于圣母殿以南,为晋水主要源头。古书《山海经》就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叙述。泉名为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所取,寓意喝了此水能健康长寿,永远会青春不老。泉水晶莹透明,常生萍四季一色,常年水温保持在17℃,常年不息,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为此留下“晋河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佳句。泉上建有难老泉亭,为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559年)所创建。亭为八角攒尖顶,难老泉水便从其下石洞中汩汩流出。目前石洞中的水是水泵泵出的,泉水自流是当地2025年的计划。“难老”匾额为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所书,用笔苍劲洗炼,挥洒俊逸,颇具神韵,被誉为晋祠三匾之“神来之笔”。

善利泉

善利泉为晋水源头之一,名字取自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说“善利”二字出自于唐张九龄《龙池圣德颂》“水者善利之物”。泉水流量很小,现已枯竭。泉上建有小亭,最初为北齐天保年间所建,到明正德时被毁,后于明嘉靖年间重建。

水母像

水母楼位于难老泉源头,又称为“水晶宫”。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二层五开间,内塑水母坐像及侍女,体态优美,造型别致,也是宋代彩塑中难得的艺术佳品,墙壁上的壁画也很有特色。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于瓮形座位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

壁画

相传,水母柳春英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出嫁后受到婆婆虐待,当时晋祠这地方没有水,每日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婆婆很刁蛮,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且将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无法休息。有一日,挑水途中,一骑马老人向她讨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那马喝了一桶还要喝第二桶,柳春英毫无嫌烦,那老头大受感动,送柳女一条马鞭,让她将其放入瓮中,只要轻轻一搅,瓮水即满,但不可抽出马鞭,从此,柳女省却了挑水的苦差事。这个秘密不久就被婆婆发现,她趁柳女不在时,从瓮中提起马鞭,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愿望舍利生生塔

舍利生生塔位于祠中浮屠院中,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今所见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是一座楼阁式砖塔。

唐碑

“贞观宝翰”亭内有一块唐太宗亲写的《晋祠之铭并序》碑,这是唐太宗传世仅存的碑文,碑的碑首左右雕螭首一对,并头下垂,身尾盘绕,特别雄丽。据传,唐太宗东征高丽失败后,重游晋祠,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总结历史、评点政治的《晋祠之铭并序》。碑上铭文文辞华丽,气势磅礴,以政论和抒情相结合,从赞颂周室之德,晋水之美着手,回顾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前晋祠祈祷,一戎大定建立唐朝的历史,抒发旧地重游,报谢神恩,效法先王,励精图治的心情。此碑不仅文辞精妙,书法更是飞逸洒脱,骨格雄奇,笔力遒劲,世人称之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行书珍品。

晋祠景区比较大,晋祠公园是免费的,重点文物都在晋祠博物馆,是预约收费的,不过推荐有条件的话可以住晋祠宾馆,就在晋祠旁边,并且提供专车从宾馆进入晋祠景区。

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