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龙泉寺

原本想去看天龙山石窟,赶上自行车赛交通管制,于是拐到了店头古堡,顺路也就看看龙泉寺。

店头村内巷道
店头村内寺院

店头古堡位于店头村,是护卫晋阳古都西大门的一个军事要塞和古代屯兵护卫太原城的战略要地之一。古堡倚蒙山山势递高而建,从隋唐开始,一直延续到公元979年,即宋太宗火烧水灌晋阳古城,灭北汉止,才逐渐由军事堡垒演变为村落。

店头村内戏台
破屋墙壁上的遗存

店头村内现保存较完好的460间石碹窑洞,互相串通,上下层可行走,在每一处单元院落的窑洞和窑洞之间四通八达,显示出了作为古军事基地的隐蔽性、防御的坚固性和预备作战的灵活性。

拍宣传片的群演

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一处知名的摄影和影视基地,《晋阳秋》、《刀客家族的女人》、《黄金时代》等影视作品在此取景。

龙泉寺山脚下

太山龙泉寺,又称太山寺,位于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沟太山,原为道观,名昊天观。据清道光年间《太原县志》及寺内碑刻记载,该寺建成于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710年),在金、元两朝毁于火灾,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在原址重建,万历七年(1579年)重修,清乾隆年间又进行了修缮和增建。太山龙泉寺共分上、中、下三寺。从地形来讲,也可称东寺、西寺和中寺。这样的规模,在当时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秋色绚丽

唐王李世民曾以山脚下四季常涌的泉水洗浴战马,后夺天下,成为真龙天子,泉水因此得名“龙泉”。随后在此山建寺一座名为“龙泉寺”。

山门为三间券窑洞,一明两暗,中间贯通直达寺内。悬山顶,额曰“山林古刹”。其上建有戏台,也称新乐台,专供神灵看戏而用。

唐碑

唐碑为唐景云二年(711年)所立的石碑,碑高6米,一半埋在地下,地上暴露部分仅剩3.8米,字迹已不可辨。碑额雕两条螭龙,龙体交错,互相缠绕,龙头在两旁各向一边,龙腹部下生出小龙,顶部中央一轮红日由两龙之手擎天托起为伏羲、女娲之像。碑背面石纹印迹清晰,似龙身俯仰,龙鳞有序。石碑整体气质淳朴浑厚,有典型的初唐风格。从碑的规制来看,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包括武则天的无字碑和唐玄宗的孝敬碑在内的唐代第三块大碑。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塑像

大雄宝殿为双层楼阁式建筑,下层为砖砌窑洞,上层为木构部分,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供有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也称三大士殿。殿内明清造像现已无存,现存泥质彩绘塑像及壁画均塑绘于近代。大雄宝殿二层为佛祖阁,中央供奉释迦牟尼坐像。顶部的天棚上悬塑彩绘着二龙戏珠。原有造像现已无存,现有塑像为近代新造。

新建佛塔
原地宫入口
供奉舍利

2008年5月8日,龙泉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座唐代佛塔基址,在塔基址中部下方有一座地宫,由过道、石门和地宫组成,石门两侧各有一尊威武的浮雕力士像。地宫内有一精巧的金棺躺倒在石函的一侧,历经近千年,仍光泽如新。当出土的五重棺椁——石函、木函、铜鎏金棺椁、银椁、金棺——层层开启,光彩夺目,件件巧夺天工。时至今日,金棺仍未开启。

观音阁藻井
观音塑像

龙泉寺后院一处平台开阔宽敞,周砌十字花墙低栏,中间并列着3座八角攒尖顶建筑,分别是观音、文殊、普贤3殿,为1538年(明嘉靖十七年)所建。

观音阁天王塑像
观音阁悬塑
观音阁悬塑

正中观音阁为八角形状,攒尖顶,黄色雕花琉璃脊,五彩斗拱,出檐深邃,建筑结构奇巧玲珑;阁中正面靠墙塑释迦牟尼三身佛,阁两侧有四大天王护法神像,其余空处则为立体感极强的人物、殿宇、山水、花草等悬塑;阁中央六角莲花台上端坐着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与龙女凌空侍奉左右,两旁十八罗汉面对菩萨,作朝拜状。阁内四壁上下均以悬塑布局而成,各路神仙会聚海波之上,有山、有树、有殿宇、有人物,其构思独具匠心。此处明代悬塑被誉为太原地区第一悬塑。

观音阁两侧为文殊、普贤二殿,分别有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泥塑。

太山龙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