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善化寺

善化寺,俗称南寺,距离华严寺不远。

山门

善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开元寺,为国立寺院。五代后晋时改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之乱被毁,金天会年(1128年)圆满和尚主持重修重修。明正统十年(1445年)始,明英宗赐名善化寺,把寺院作为官吏“习仪之所”,建立“僧纲司”管理全城僧众。

五龙壁正面
五龙壁背面

善化寺门前五龙壁,原是大同城南兴国寺的照壁,1980年乔迁至此。照壁长19.9米,高7米,壁面用五彩琉璃镶砌,上面浮雕着五条巨龙,上下翻飞,盘旋回绕,形态优美、雕刻精细,龙爪子、眼睛、睫毛、双须、竖发无不霸气外露,具有王者风范。

天王殿

善化寺符合传统儒家思想,以北为上,建筑坐北朝南,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唐朝是佛教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善化寺的建筑更多是保留最初唐时期的特色。善化寺利用高台使建筑逐级升高,使得院落错落有致。

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其左右为东西朵殿。东侧为文殊阁遗址,西侧为金贞元二年(1154年)所建普贤阁。除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和普贤阁为辽金建筑外,其余两侧配殿和钟鼓楼为明清时期建筑。

三圣殿

天王殿,现为山门,是中国现存金代时期最大的山门。左右次间有明塑四大天王像,横眉怒目,姿态威严。

平科斗拱
转角斗拱

三圣殿位于寺内中部,建于高约1.5米的砖砌台基之上,殿内采用减柱法。梁思成对该建筑有“伟大之斗栱,深远之檐出,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的评价。

释迦牟尼塑像
文殊菩萨

三圣殿佛坛供奉有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辽金时期塑像,后人予以重装。殿内还有明代遗存的壁画。殿内两侧有金碑2通,其中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是南宋使金通问副使朱弁所撰。

壁画
木构

大雄宝殿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台,始建于辽代,金天会、皇统年间进行过修葺,但范围仅限于重布瓦顶和原件重构。大殿的柱额、斗拱、梁架等结构仍然为辽制,殿内采用减柱法。

牌楼
大雄宝殿
藻井
五方佛

殿内共有34尊塑像。正中供有五方佛像,正中为大日如来,两侧是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法相庄严、凝重典雅、衣纹流畅;莲座下还有弟子、菩萨侍立,是辽金原作。五方佛同为青黛螺髻,白毫,口唇、衣里均为红色,坐姿一致,不过手势和神情上都有微妙的变化,精妙绝伦,这些恢弘壮丽的辽金彩塑是中国内地现存年代最早的一批密宗造像。

二十四诸天
二十四诸天

殿内东西两侧砖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二十四诸天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学界有所争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世平等人的观点为,大殿左侧以梵天为首,后接散脂大将、日天、韦陀天、地天、火天、摩利支天、持国天、增长天、鬼子母、深沙大将、焰摩天;大殿右侧以帝释天为首,后接伊舍那天、月天、罗刹天、药草树林神、风天、辩才天、多闻天、广目天、功德天、密迹金刚、水天。

壁画
壁画

殿内西、南两壁之上,绘有《弥陀法会图》等壁画190平米,仍有辽金风韵遗存,为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四十七年(1708年)所绘壁画,内容均为佛教故事。

文殊阁文殊菩萨
普贤阁普贤菩萨

文殊阁业已被毁,现存为近现代重建建筑,普贤阁是辽金时期建筑。

善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