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行——D7

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入库车,这里是古代龟兹王国之地,历史上被称为西域歌舞之乡。

库车老城

汉代时,龟兹已成为西域“城郭诸国”的大国之一,王治延城(今库车皮浪古城),有一种说法,“库车”系古代龟兹语,意为“龟兹人的城”。汉神爵二年(前60年),汉朝置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今轮台策达雅),龟兹国归其统辖,龟兹王及下属官员皆佩汉印绶。东汉永元三年(91年),班超定西域,设都护府于龟兹。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显庆三年(658年),治所移至龟兹,龟兹仍为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当时西域佛教文化最著名的地方,以小乘佛教为主。唐开成五年(840年)后,漠北回鹘诸部为黠戛斯所迫,纷纷迁徙,其相及职拥外甥庞特勤率部迁至安西(今库车)称可汗,为龟兹回鹘可汗之始。1533年,库车辖属叶尔羌汗国。1680年,准噶尔部控制南疆,清灭准噶尔后,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设库车办事大臣。2019年12月,撤销库车县,设立县级库车市。

库车大寺
库车大寺穹窿顶
库车大寺过渡结构
库车大寺
库车大寺

库车大寺,又称库车加满清真寺、克戈墩清真寺库车大寺、库车清真大寺,截至2020年,库车大寺是新疆境内仅次于喀什市艾提尕尔清真寺的第二大清真寺,同时也拥有新疆境内唯一保存较好曾执行伊斯兰教法的宗教法庭遗址,也是新疆仅存的政教合一的产物。

库车大寺礼拜大殿外厅
库车大寺礼拜大殿外厅
库车大寺礼拜大殿外厅

公元16世纪,黑山派的创派始祖伊斯哈克·瓦里在南疆喀什噶尔到库车一带传道,相传是他在1561年创建了库车大寺。库车大寺的建筑主要由砖、石膏和桑木作为建筑材料。门殿宣礼楼为具有帖木儿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砖砌结构建筑。门殿宣礼楼平面为方形,向上过度到八边形,再到十六边形,穹隅为三角突角拱和交叉拱的结构完成方圆的过渡。门殿宣礼楼的宣礼塔是分别立于门楼东南、西南、西北角的扶壁塔,高16米,塔顶有小亭。塔身有三个突出横向圆形的分节,塔身被装饰有不同花纹,塔顶为穹窿顶。拱门上半部的半穹顶处铺有石膏,其上书写有伊斯兰教经文并绘植物和几何图案。

库车大寺礼拜大殿内厅
库车大寺礼拜大殿内厅
库车大寺礼拜大殿内厅

礼拜大殿是进深大于面阔的纵向长方形,分为内厅和外厅。大殿外厅面阔九间,进深十二间,中轴对称,可容纳3000人同时礼拜。外厅外墙面有雕形不一的砖雕图案,其南墙砖雕图案达九种。礼拜大殿为歇山顶,在正中有较大的抬梁式卷棚顶,是具有阿以旺特点的采光方式。木棂窗的样子是交织而成的几何纹,每一节装饰都不相同,其上有腰线作为装饰。礼拜大殿由88根维吾尔式木柱支撑,木柱下垫有石盘。圣龛前三间被围成内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内厅三面开侧窗,西墙开有两高侧窗。其中大殿内厅圣龛嵌入墙壁,四周石膏有雕花并环有植物图案及铭文的图案。

克黑墩烽火台
清代城墙遗址

从库车大寺出来,走街串巷,可以看到克黑墩烽火台,与空巴孜烽火台、伊西哈拉吐尔烽火台、沙卡乌烽火台一起构成龟兹故城四周的防御体系。烽火台为唐代所筑,下部是夯土,上面用土坯垒砌,现仅残存下部。继续前行就是库车清代城墙,然后就可以看到库车王府。

库车王府

库车王府全称为“库车世袭回部亲王府”。“回部亲王”就是“维吾尔王”,统领着天山南部维吾尔族的大部。1759年清朝乾隆皇帝为表彰当地维吾尔族首领米尔扎·鄂对协助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功绩,专门派遣内地汉族工匠建造而成,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时被国民党军阀盛世才毁坏,仅存部分房屋和城墙,2004年依照第十一代亲王时期的王府原样重建。除了王府主体,府内还设有三个主要展馆,即龟兹博物馆、库车王府文物馆、库车民俗展馆。馆内展出了大量出土文物、石窟壁画及佛教造像。

库车王府对面的清真寺,据说现在是给末代王妃专用

达吾提·麦合苏提(1927年—2014年),又被称为大五提和加、建武提,叶尔羌阿奇木伯克贝勒品级贝子鄂对的十世孙,大清库车回部多罗郡王第11位继承人,俗称“库车王”,民国时期袭封亲王。曾任库车县政协副主席、人大代表,第8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政协阿克苏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被媒体称为“中国最后的王爷”。末代库车王的第5任妻子依然住在库车王府,王妃对库车王府并没有所有权,但有居住权。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待来访的游客和媒体,日常收入也来源于此。

琳琅满目的小店
琳琅满目的小店
琳琅满目的小店
热斯坦街道
色彩斑斓的大门

阳光下漫步在库车老城热斯坦街道上,会被色彩斑斓的大门所惊艳,在维族地区,大门的色彩与装饰往往是主人显示经济实力和身份地位的表现手法之一:通常认为门越大,色彩越艳丽,就代表这个家庭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也就越强。大门通常会确定一个基色,并且绿色、红色、蓝色为主。绿色是维族特有的颜色,维族有很多穆斯林,而在其信仰的《古兰经》中可以发现绿色被誉为“天堂的光”,是光荣的标志和生命的象征,而且在四外荒滩戈壁这样的生存环境下,绿色也代表了希望,代表当地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蓝色象征纯粹、沉静,是理性与智慧的代表,维族人对蓝色的喜爱也受到了俄罗斯文化的影响,这也是友谊的象征,表达了维族人友善好客的品质;红色在汉文化里面特别常见,有着吉祥、喜庆的寓意,而在维族也具有同样的意味,这不仅是汉维两族相互学习融合的表现,也是维族人热情、豪放性格的真实写照;穆斯林认为白色是最明净、最纯粹的颜色,象征着善良与纯洁,因此很多维族人都有尚白心理,这种对宗教的热爱也反映到了建筑构件上,在各种门、柱、廊上都有体现,因此白色的门在街区里也很常见。门上的木雕也是街区的一大特色,穆斯林认为雕刻动物是对真主的亵渎,因此这里的木雕多以植物或抽象的装饰纹路为主,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方形纹,象征着四季轮回,具有宗教的韵味,多采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纹样排列方式。

苏巴什佛寺遗址
苏巴什佛寺遗址
苏巴什佛寺遗址
苏巴什佛寺遗址

苏巴什佛寺遗址,又称昭怙厘大寺、雀离大寺、雀厘大清静寺,约建于东汉初年,魏晋时是龟兹地区最大的佛寺,有僧人近两百人,由高僧佛图什弥住持,戒法清严,当时东来弘法的西域高僧,西行求法的中土大德,多数落脚于此;这是一座著名的佛教伽蓝,是辩论、探讨佛法教理的法坛。

苏巴什佛寺遗址,河对岸是东区,没有开放
苏巴什佛寺遗址
苏巴什佛寺遗址
苏巴什佛寺遗址

遗址在现今的拜城县克孜尔乡,该寺分东西两个部分,东区由佛堂及僧房、北塔、中塔、南塔等。西区分布着北、中、南三塔和南部寺院,内残存壁画和龟兹文题记。当时唐安西都护府移设龟兹后,高僧云集。贞观二年(628年),玄奘法师前往天竺取经,西行至此讲经弘法。苏巴什佛寺遗址是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遗产点之一。

苏巴什佛寺遗址,据说当年玄奘就是从象鼻处登临讲经台
苏巴什佛寺遗址
苏巴什佛寺遗址
天边彩虹

苏巴什佛寺讲经台形似卧象头部,象鼻处原为阶梯,从遗址都可以想见当时苏巴什佛寺该是如何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整个西区遗址需要沿着固定的栈道参观,有讲解员引导讲解。临近结束的时候看着山边乌云滚滚而来,平地里就起了一阵大风,尘土腾空而起,一阵急雨过后,彩虹遥挂天际,结合遗址所在,很有一种穿越魔幻的感觉。

群山戈壁
远望克孜尔尕哈石窟

克孜尔是维吾尔语“红色”的意思。大概是因为却勒塔格山色赭红,在朝晖夕阳的映衬下犹如胭脂,与河水相映成趣而得名。克孜尔尕哈石窟是古代龟兹国石窟,和克孜尔石窟(即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拉石窟、森木赛姆石窟、阿艾石窟同为龟兹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5世纪。克孜尔尕哈石窟现存54个洞窟,46个编号洞,分布在东西宽170米、南北长300米内的崖壁上,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一处佛教文化遗址,可惜目前暂未开放。

克孜尔尕哈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克孜尔尕哈石窟附近。汉武帝时期,由于西域归汉朝版图,因此汉朝的烽燧制度也在西域地区实施。当时长城已经修至玉门关,而关外就是大漠戈壁,不易修建长城,改为亭障护卫烽火台,仅新疆境内目前就发现了数百座烽燧遗址。烽燧的残高仍有16米,东西底边长6米,南北宽4.5米,分层夯层约15厘米,夯土层中加有芦苇和树枝,烽燧上部以木拄为骨架,顶部由土坯垒砌。燧顶由于风化原因形成一缺口,形似双烽。

新疆唐代长城烽燧分布
库车大寺、库车王府
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
库车克孜尔尕哈烽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