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行——D8

一大早,就驱车奔赴碎碎念已久的克孜尔石窟,路上走了一小段大名鼎鼎的独库公路,领略下久远地质年代的自然造化。

独库公路库车段

克孜尔千佛洞,又称克孜尔石窟或赫色尔石窟,大约建于公元3世纪,止于公元8~9世纪,其洞窟、壁画虽然居于敦煌之下,但却早它200多年,是中国开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是龟兹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壁画面积最多的一处石窟群,是西域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洞窟类型最齐备、影响广泛的佛教石窟寺遗存,既是龟兹石窟的代表,也是佛教石窟寺从印度北传中国后,地域位置最西的一处石窟群,受到了印度、中亚乃至中原北方佛教艺术的多重影响,既可称作西域地区佛教石窟寺的典范,又是印度与中原北方石窟的媒介。它以独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画风格,明显揭示出佛教经西域地区由西向东的传播轨迹,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化过程、即龟兹风格,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2014年,克孜尔石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山崖上的克孜尔石窟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或公元1世纪时,佛教传入龟兹,古龟兹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首站,也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古丝路文明双向交流的重要枢纽。从佛教石窟寺艺术的地域流变看,克孜尔石窟正是佛教东渐的“中转站”,是起自印度、中亚石窟,到中原的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寺艺术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曾对我国石窟艺术发展产生影响。

鸠摩罗什像,后面山崖上是克孜尔石窟
鸠摩罗什像

中国古代有名的高僧——鸠摩罗什,出生在龟兹。他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他7岁出家,9岁跟随母亲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盘土多达多处学习佛经。12岁时,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龟兹王听说他回来了,亲自远迎,并专门为他造了金狮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并请他升座说法。西域各国国王一见他升座,都在他的座侧听讲。东晋隆安五年(401年),鸠摩罗什到了长安,后秦王款待他以国师之礼。从此,他就在长安国立译场逍遥园(西安草堂寺),从事佛经的翻译,成为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一个没开放洞窟中的佛像

克孜尔石窟展现了丝绸之路上以佛教为载体的美术、音乐等艺术的交流。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融合了希腊化的犍陀罗艺术、印度本土风格的秣菟罗艺术,并有西亚因素,显示出明显的西来影响印记。多元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被誉为“中亚艺术发展的顶峰”,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敦煌石窟、炳灵寺石窟等石窟的早期壁画艺术,以及中原地区的古代重彩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而成为东方古典壁画以及重彩画艺术发展承前启后的摇篮。

第8窟
第8窟
第8窟

克孜尔石窟现存编号石窟共有236窟,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毁,还有81窟存有精美壁画,为古代龟兹国的文化遗存。一部分的壁画被考古队盗运往欧洲,如德国的柏林民族博物馆。克孜尔石窟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残存雕塑已是凤毛麟角,新1窟内的泥塑彩绘涅槃佛像是目前新疆境内唯一的一躯。

第8窟
第8窟
第8窟

数量最多、保存较好的壁画则成为克孜尔石窟最珍贵的遗存。壁画遗存内容大致分四个时期,即初创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落期。壁画题材主要是与释迦牟尼有关的种种事迹,包括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等。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分别多达一百多种,佛传故事也有六十多种。因此,克孜尔石窟被誉为“故事的海洋”。此外,天相图、天宫伎乐、飞天和供养人等都是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有特色的艺术品。

第27窟

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为主室和后室。石窟主室正壁为主尊释迦佛,两侧壁和窟顶则绘有释迦牟尼的事迹如“本生故事”等。

第32窟
第32窟

菱格构图——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奇绝手法。在每个菱格中画着不同的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供养故事和千佛故事。这些菱格还含有佛教意义,莲瓣表示莲花,山为须弥山,树为菩提树,皆是佛家吉祥的象征。描绘释迦牟尼佛前几世苦难苦行,积善积德的故事,大多采取连环画的形式,用许多场面展开故事情节。克孜尔石窟则是一图一故事,每幅图都是从一个“本生故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一个情节,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动物为构图中心,四周辅以其他必要的人物、动物和背景等。卓越的画师把复杂的故事巧妙描绘在一个菱形画面中。

第34窟
第34窟

泥壁上直接作画——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又一奇妙手法。既采用了有覆盖的矿物颜料,也使用了透明的颜料。着色方法不但有平涂的烘染,而且有水分在底壁上的晕散。这种独特风格的“湿画法”,也称凹凸画法。史学界认为,它是古龟兹国人的一种创造,是绚丽的石窟壁画园地的一朵奇葩。

第38窟
第38窟

克孜尔壁画常用色为土红、赭石、青、绿、朱、白等,而以青、绿为主,颜料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出口的青金石、靛蓝和真金等。早期以暖色调为主,中期石青、石绿增多,后期石青几乎消失,土红色则大量使用。以青绿为主、比较偏冷的基调可以说是克孜尔壁画色彩上的一个基本特点。

第38窟
第38窟

克孜尔石窟是轮流开放的,从景区入口到石窟脚下,还有1公里多的路程,在石窟入口,服务人员会将排队的游客分为10人一组,每组第一人会领到一个纸条,写有6个洞窟的编号,需要依次参观,相邻两组的编号顺序不同,起到分流作用。每个开放洞窟一次只接待一组游客,游客按编组依次进入,窟内有一名讲解员,为大家讲解,一般5-10分钟,如果排队游客较多,想要细细观看,就只能等本组的6个洞窟参观完,再加入人数不足的组返回参观了。

第38窟
第38窟

27、32、38窟处于发展期(4世纪中~5世纪末),是龟兹石窟艺术模式主要特征形成的时期。绘画风格已向本地区民族化的方向发展。人物头部较圆,额骨宽扁,五官集中,具有龟兹人的头型特征。人物身材比例匀称,双腿修长。晕染法的强调与细腻是这个时期绘画技法的特点。随着中心柱窟的出现,菱格画成为主室窟顶的基本构图形态。题材内容更加丰富,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大量出现,是壁画的主要表现题材。天相图是这个时期中心柱窟主室顶部中脊部位的流行题材。涅槃内容较前期有所扩展。供养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一般绘在中心柱窟前室两侧壁的下部,并且从初创期的跪式发展成立式。

第38窟

8、10、34窟处于繁盛期(公元6~7世纪),壁画的绘画风格继承和发展了发展期形成的龟兹本地民族传统。人物形态已完全龟兹化,面部更为丰圆,鼻梁挺直,与嘴唇靠近。人体造型曲线即“三屈法式”增强,这可能受印度笈多佛教美术的影响,人物服饰更加华丽,衣物有轻柔透明。

第10窟,韩乐然题刻
第10窟,韩乐然题刻

题记内容“余读德勒库克著之新疆文化宝库及英斯坦因著之西域考古记,知新疆蕴藏古代艺术品甚富,随(遂)有入疆之念。故于一九四六年六月五日,只身来此,观其壁画,琳琅满目,并均有高尚艺术价值,为我国各地洞窟所不及。可惜大部分墙皮被外国考古队剥走,实为文化史上一大损失。余在此试临油画数幅,留居十四天,即晋关作充实准备,翌年四月十九日,携赵宝琦、陈天、樊国强、孙必栋,二次来此。首先编号,计正附号洞七十五座,而后分别临摹、研究、记录、摄影、挖掘,于六月十九日暂告段落。为使古代文化发扬光大,敬希参观诸君特别爱护保管。”旁边又有一则补记写道:“最后于十三号洞下挖出一完整洞,计六天六十工,壁画新奇,编为特一号。”

第10窟,临摹作品
第10窟,临摹作品
第10窟,临摹作品

10号窟是一个建于公元5世纪的洞窟,该窟原本是僧房窟,是供僧人禅修和起居的场所,居室内尚残存壁炉和土炕等生活设施。现在居室正壁留有我国朝鲜族画家韩乐然先生1947年在克孜尔石窟考察工作期间呼吁「保护石窟壁画」的亲笔题刻。韩乐然先生是中国研究克孜尔石窟艺术第一人,是中国首位用油画临摹石窟壁画的中国画家。

克孜尔石窟对面是山色赭红的却勒塔格山,山脚下是木扎特河河谷

参观完毕,一方面感叹其艺术之精彩,另一方面感叹“看一眼少一眼”,还是要早看多看啊!

库车克孜尔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