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要久(219)之行——西藏段(五)

其实过了康马,国道的路况已经好了很多,很多路段已经可以跑到80公里的时速了。

奔向雪山
进入聂拉木县
聂拉木县城中的巨石

聂拉木,藏语意为“颈道”,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设立聂拉木宗。聂拉木县在地貌上是青藏高原藏南山地的一部分。冰川作用、流水地质作用明显,加之新构造运动、高原隆升,重力地貌发育,易发生崩塌、滑坡、山洪、泥石流和地震等环境地质灾害。县城依山而建,全长5476公里的318国道终点(起点为上海市人民广场)就在聂拉木县樟木镇中尼友谊桥,就是因为有泥石流塌方,没有去成樟木口岸。

白玛曲林村,山脚下是白玛曲林寺
白玛曲林寺
白玛曲林寺
聂拉木白玛曲林寺

白玛曲林寺是聂拉木县主要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建于7世纪,为松赞干布时期兴建的寺庙之一,始名“耐玛祖拉康”。8世纪,莲花生大师也曾在此修行。始奉宁玛派,后改宗格鲁派。

白玛曲林寺殿中嵌入地面的宝石
白玛曲林寺壁画
白玛曲林寺中的坛城沙画
白玛曲林寺中的坛城沙画

坛城最初起源自印度佛教中的密宗。坛城沙画最重要的材料是沙子,将那些含有黄金、玛瑙、珍珠、绿松石等矿物质的石头,经过人工打磨,再经过染色,才形成做沙坛城的基本原材料。沙子颜色的选用以白色为基础,也有黑色、蓝色、红色、黄色、绿色等。除白、黑中性色之外,在剩下的三原色和绿色中又可以分为深、中、浅等不同层次的色彩,最终经过喇嘛们手中调配的颜色加起来有十四种之多。一般来说,红、黄、蓝、绿、白这五种基本颜色,是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应的是五方五佛的智慧。

希夏邦马峰

希夏邦马峰(藏语:ཤིས་ས་སྤང་མ),意为“气候严酷”,旧称“高僧赞峰”,海拔8027米,是世界上14座8000米级高峰中的最低一位,也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级山峰。可以说,白玛曲林寺大殿前的平台是观看希夏邦马峰的最佳平台。

佩枯错
佩枯错

佩枯错(藏语:པད་ཁུད་མཚོ)也作佩古错、泊古错、拉错新错,海拔4580米,面积284.4平方公里,是珠峰保护区内最大的内陆湖泊,日喀则地区最大的湖泊。佩枯错湖面轮廓从空中看很像一只蓝色的宝葫芦,在西藏众多的湖泊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这里是观看希夏邦马峰的最佳机位之一。

壮观的雨云
萨嘎县城

萨嘎县(藏语:ས་དགའ་རྫོང),藏语中意思是“可爱的地方”。公元1354年帕木竹巴王朝建立了“萨嘎敦巴宗”,宗政府在萨嘎。219国道贯穿全县东西,是西藏南线通往阿里的必经之地,也是拉萨通往阿里普兰的交通要道。

前往普兰,再见雨云
边防检查站,进入阿里地区
马依木拉山口,海拔5211米

进入普兰县,也就开始进入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名称的解释众多:一叫“不让”,象雄文献记载:“不”最初指头,“让”指马;另一说“不”在象雄语中意为“雪”,“让”意为“山”,是指被雪山所包围的区域。藏语意为“一根毛成独毛”。这里是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大街上随处可见来打工的印度和尼泊尔人,我们吃饭的小店,招待我们的就是一个尼泊尔女生。

藏野驴

和我们一样早起的藏野驴,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4000-7000米的地区,是所有野生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拉昂错
拉昂错
拉昂错

拉昂错,人称鬼湖,藏语意为“有毒的黑湖”,海拔4574米,与淡水的圣湖玛旁雍错一路相隔,为微咸水湖,人畜皆不能饮用,这大概便是“鬼湖”之名的由来。拉昂错是圣湖的近邻,风光同样美丽,湖水同样是蓝得心醉,其实圣湖鬼湖原本为一湖,由于冰川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冰川融化后堆积在原大湖的中部,使湖床抬升,之后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冰川萎缩,补给水量减少,大湖面积萎缩,造成湖泊水位下降,分成两湖。两湖之间的狭长地带是进出普兰县的交通要道。

远眺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藏语:གངས་རིན་པོ་ཆེ),又称吉罗娑山,藏语“冈”,雪、雪山;“仁波齐”=“仁波切”,珍宝、珍贵的——།即意为“珍贵的雪山”,是冈底斯山脉的第二高峰,海拔6638米。冈仁波齐峰是四个古老宗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佛教共同的圣山,是藏区最重要的神山。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亦译作“本教”)就发源于冈仁波齐峰周边。在远古年代,冈仁波齐已是原始本教的神山,而本教“三界宇宙观”的世界中心就是冈仁波齐。印度教认为冈仁波齐是主神湿婆的居所,他与妻子帕尔瓦蒂及孩子们住在这里。耆那教认为其初祖勒舍婆就是在冈仁波齐前面的Ashtapad(意为“八层”)山上苦修多年后得道的。佛教认为冈仁波齐是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藏传佛教密宗认为五大本尊之一的“胜乐金刚”(也称“上乐金刚”)就居住在冈仁波齐山上。冈仁波齐转山与转佛塔、转寺庙、转圣城、转圣湖一样,藏语中称为“廓拉”,即“转经”的意思,笃信轮回的朝圣者,视转一圈冈仁波齐是体验一次从今生到来世的过程,佛教徒和印度教徒以顺时针方向(右旋)转山,而本教(苯教)信徒则以逆时针方向(左旋)转山。时间关系,这次没有安排转山。

雪山环绕的玛旁雍错

玛旁雍错位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和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峰之间,海拔4588米,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淡水资源量最丰富的湖泊之一。玛旁雍错有“世界江河之母”的美誉,印度三大水系恒河系、布拉马普特拉河系、印度河系都在此附近有源。玛旁雍错在藏语中意为“永恒不败的碧玉湖”,起因是11世纪在湖畔进行的一场宗教大战,藏传佛教噶举派大胜外道黑教,“玛旁”就是纪念佛教的胜利,此湖因而得名。

玛旁雍错

玛旁雍错是印度教的圣地,根据印度教传说,是从创造神梵天的心中造出的,古梵文称其为“玛那萨罗瓦”,是由“末那”(心意)和“萨罗瓦”(湖)两个词组成。印度著名的领袖圣雄甘地的骨灰也曾撒入玛旁雍错,每年都有许多印度教徒前往这个湖转湖朝圣。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玛旁雍错为“西天瑶池”。玛旁雍错与西藏当雄县的纳木错、浪卡子县的羊卓雍错合称为三大圣湖。每当羊年来临,按照西藏的传统,人们都要顺时针转湖一圈,即所谓羊年大转湖。

吉吾寺脚下的玛旁雍错
吉吾寺脚下的雄巴村
吉吾寺
吉吾寺
吉吾寺中莲花生大师的足印
普兰吉吾寺

吉吾寺建在玛旁雍错西侧的一个小山上,据传莲花生大师曾在此处逗留过七天,并在岩石上留下其脚印多处。

天然温泉
天然温泉
芝达布日寺
芝达布日寺
芝达布日寺壁画
芝达布日寺壁画
嘎尔芝达布日寺

芝达布日寺位于噶尔县门士乡,由藏传佛教宁玛派高僧多扎喇嘛曲尼桑布始建。寺内主供莲花生大师,无量光佛塑像和释迦摩尼佛,空行母益西措杰,多吉帕母8岁时的脚印。寺庙周围有天然温泉,风化石林,空行母舞台,空行密道等,素有“冈仁波齐的门户”,“冈仁波齐的衣领”之称。

嘎拉达坂,海拔5166米
六个雨云同框

阿里地区(Ngari Prefecture),古称“羊同”“纳里”“俄力思”。平均海拔4500米,有“千山之宗,万山之祖”之称。地区境内山系众多,自南向北,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平行排列,构成高原的骨架。每年5月到9月间,雨量十分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

札达土林

札达,藏语为“下游有草的地方”,因札布让和达巴两宗合并而得名。札达土林总面积约为246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土林是远古受造山运动影响,湖底沉积的地层长期受流水切割,并逐渐风化剥蚀,从而形成的特殊地貌。札达土林地貌在地质学上叫河湖相,成因于百万年的地质变迁。据考证,这里曾经是一个方圆500公里的大湖,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递减,露出水面的山岩经风雨长期侵蚀才雕琢出了这副景象。进入札达的道路还在翻修,风景绝美,穿行于土林之间,更是另一番景象。

托林寺
托林寺
札达托林寺

札达象泉河南岸的托林寺(藏语:མཐོ་ལྡིང་དགོན་པ),意思是“悬空寺”或“盘旋于空中的寺庙”,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古格王国在阿里建的第一座佛寺,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发源地。据说,托林寺的建筑格局是仿照西藏山南桑耶寺而设计建造的。

托林寺壁画
托林寺壁画

托林寺由“上三贡”之一的赤扎西贡次子松埃创建于10世纪末藏历火猴年(996年)。当时,松埃是古格王,他出家为僧,取法名为“拉喇嘛益西沃”。1036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峡大师入藏后,为了译经和弘法的需要,古格王又在原有寺院的基础上,扩建了托林寺的规模,其后托林寺成为古格王朝弘扬佛教文化的最重要道场。1076年,为纪念阿底峡大师圆寂22年,在古格王赞德的倡导和护持下,在托林寺召开了自吐蕃王朝灭亡后,全藏区第一次规模庞大的佛教盛会,流落在雪域各地的高僧和居士们都纷纷前往阿里托林寺参加难得一遇的历史盛会。因这年恰好是藏历火龙年,所以,这次盛会也被后来的史学家们称之为“火龙年大法会”,汉文史书称“丙辰法会”,使托林寺成为中世纪西藏名寺。1683年,托林寺由宁玛派改信格鲁派,并成为拉萨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的属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