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要久(219)之行——西藏段(三)

从林芝出发,经过米林,再次回到219国道,沿着雅鲁藏布江前行,沿途江面宽阔,不是那种急流奔涌,但是两侧高山可见沙化严重了。

烈山古墓群
烈山古墓群

进入朗县,首先拜访了一下烈山古墓群。烈山墓地属唐朝(吐蕃时期或更早期)建筑,距今约1300多年,整个墓地极为壮观,高大的封山犹如一座座巨堡,坐落在山间。墓群共分东区和西区,中间被深沟和山梁隔开,整体排列呈扇形,分别由梯形、方形、圆形、亚字形的墓丘组成,共214座(东区193座、西区21座)。

烈山古墓群
烈山古墓群
高山峡谷

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巴桑旺堆提出,烈山古墓群的主人是与吐蕃王室有着300多年姻亲关系的“钦木氏”家族,这一家族曾是吐蕃松赞干布统一政权前“钦木域”邦国的统治者,据史料记载,7世纪松赞干布一统青藏高原,建立强大的吐蕃统一政权前,西藏地方分属不同邦国,先后有12邦国、42小邦国登上历史舞台,其中“钦木域”是12邦国之一。烈山古墓不仅反映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丧葬制度和墓葬水平,对于研究吐蕃王朝的兴起、衰落具有重要价值。

朗县雅鲁藏布江
朗县山坡上的一处白塔
一场急雨之后彩虹跨越县城

出朗县,继续沿着雅鲁藏布江前行,到达巴尔曲德寺。

巴尔曲德寺
巴尔曲德寺
巴尔曲德寺
巴尔曲德寺
巴尔曲德寺
巴尔曲德寺

巴尔曲德寺,又名“朋仁曲德寺”,在雅鲁藏布江畔,南依喜马拉雅山,气势雄伟,是林芝地区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原来该寺所在的台地,很像一叠印经书的印版,故称“巴尔曲德”(意为“一叠印经版”)。因藏文“塔”的发音也接近于“曲德”,而现在这座寺庙在山壁上高耸如塔,故也有人理解为“台阶上的白塔”,准确的含义,应是“画一般的寺庙”。1195年由索朗申格、索朗杰布二位活佛修建,原属葛举派,后因教派斗争,原寺被烧毁,迁到现址,改奉格鲁派。文革中被毁。1984年,该寺活佛洛桑多布吉集资重建。

琼果杰寺
琼果杰寺遗址
琼果杰寺遗址
琼果杰寺遗址

加查县的琼果杰寺位于通往神湖拉姆拉措的必经之路上。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加措于1509年主持修建该寺。至五世达赖时,摄政王对该寺曾予以扩建,形成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成为达赖喇嘛夏季行宫之一,有第二宫殿之誉。琼果杰寺大门外,立有“琼果杰寺志”石碑,是三世达赖时所立。在寺后山坡的玛尼石佛龛中,供有三世达赖的脚印石。曾经的无比辉煌,如今这里只剩一片断壁残垣。

拉姆拉措圣湖之路

拉姆拉措,又名琼果杰神湖,“拉姆”意为仙女、女神,“拉”意为湖面,“拉姆拉错”藏语意为“吉祥天姆湖”、“圣姆湖”。坐落于加查县曲科杰丛山之中,是西藏最具传奇色彩的湖泊,被称为被莲花捧起来的圣湖。在藏传佛教转世制度中,每年寻访达赖喇嘛、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灵童前,都要到拉姆拉措下相。每年藏历四至六月,许多善男信女前来这里朝圣观景,据说可以从湖水的倒影中看到自己的未来。

从停车场看,右侧挂满风马的坡顶即是拉姆拉措观景台的位置

现在的拉姆拉措,属于拉姆拉措国家湿地公园。进入湿地公园的一个多小时车程,沿途风景如画。经过琼果杰寺后,可以开车到半山的停车场,大约海拔5100米。然后,就要放下所有的电子设备,包括手机、相机、车钥匙、耳机等等,经过严格安检,开始徒步登山。这一段山路坡度不大,但是台阶较多,有的地方台阶还比较高,在如此高海拔的地方,高抬腿多了还是比较累的。到达海拔5380米的观景台,就可以远瞰圣湖拉姆拉措了。因为已经不让达到湖边,如此远的距离,也无法看到自己的未来了。

加查达布夏珠林寺
加查达布夏珠林寺
加查达布夏珠林寺
加查达布夏珠林寺

加查达布夏珠林寺,“夏珠林”意为讲经修炼的地方。公元1300年,洛桑扎巴活佛将白定寺搬迁到达布仲巴(县城所在地),取名嘎玛夏珠林寺。第9代活佛嘎玛旺久多吉于公元1669年将嘎玛夏珠林寺由原来的噶举派改为格鲁派(黄教),并正式定名为达布夏珠林寺,由此成为西藏藏传佛教即格鲁派的祖寺而出名。该寺尊奉“能仁王”神灵,并供奉有杰钦嘎玛赤列、吉祥天姆两位护法神。达布夏珠林寺以讲经说法为主,其辩经在藏传佛教中颇有影响。

山南市博物馆
山南市博物馆

每个地方的博物馆是“活”着的历史,每一件藏品都曾见证过一段岁月。山南博物馆前身为山南雅砻历史博物馆,建成于1995年,是西藏自治区第一家国立博物馆。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投资6800万元建设山南博物馆及馆内布展,于2020年雅砻文化旅游节期间正式开馆。

双系尖底彩陶罐,山南市博物馆

山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双系尖底彩陶罐,出土于山南乃东结莎墓地,距今约2000年。瓶身纹有菱形纹饰,这是同时代出土的文物中唯一拥有纹饰的彩陶,成为2000年之前生活的写照,山南博物馆的logo也以此为元素来进行设计。

山南市博物馆

这张图据说是通过文成公主对藏地的堪舆得来的。传说西藏大地下横卧着一位巨大的罗刹女,头朝东,脚朝西。佛教认为罗刹女是女魔,只有用寺院、佛塔等压镇方能平安。于是,经文成公主占卜后,修建了十二座寺院遍布于罗刹女的手脚、肩、肘、膝和臀部,并用白羊驮土,将她心脏处的卧塘湖填平,修建大昭寺和小昭寺,供奉从唐王朝和尼泊尔请来的释迦牟尼像。大昭寺位于罗刹女胸口。

金汁银汁藏文,山南市博物馆

山南市是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说当中神猴同罗刹女结合而诞出藏民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大约在原始社会时期,雅砻一带就有藏族先民繁衍生息。今泽当附近萨热村的一块土地“索当”,是传说中西藏的第一块农田。约在前2世纪初叶,居住在雅砻一带的人们逐渐形成部落,早期悉补野部落的首领第一代赞普聂赤统一牦牛部落,建立联盟政权,被代表当地部落利益的12名雍仲本教徒推举为王,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位赞普,并确立了子孙世袭赞普制度。

昌珠寺
昌珠寺

昌珠寺建于吐蕃时期,由松赞干布主持修建,属格鲁派寺院,据说文成公主曾在该寺驻足修行,是西藏最古老的寺庙。藏语中,昌是鹰、鹞的意思,珠是龙的意思。相传此地在建寺前有一恶龙,被松赞干布化身为大鹏降伏后才得以建寺,故得名。莲花生和米拉日巴等有名的人物都曾在昌珠寺周围修行,其修行地遗址仍存,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 

昌珠寺
昌珠寺

传说文成公主用五行算法算出妖魔罗刹女的一臂在贡布日山的西南方向,需建一寺镇压,方能保证国运昌盛,而那儿是一大湖,湖中有一五头怪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松赞干布即在贡布日修法,终成正果,遂令大惊鸟降伏了怪龙,湖水也随之干涸,昌珠寺亦即在此建成,是吐蕃时期第一批兴建的佛教寺庙之一。

昌珠寺
昌珠寺
昌珠寺

昌珠寺最早的建筑,是现主寺对面的小殿,名“乃定拉康”,习惯上则常称“乃定学”(第一层)、“乃定当”(顶层)。乃定学东西长10.2米,南北宽7.3米,内有六柱。殿内后壁原供奉佛像甚多,本尊则为松赞干布。乃定当与乃定学范围相同,本尊为莲花生。

珍珠唐卡,网图
文成公主亲手绣制的释迦牟尼唐卡,网图

昌珠寺镇寺之宝——珍珠唐卡,禁止拍照。这幅用珍珠串起成线条绘出的“观世音菩萨憩息图”(坚期木厄额松像),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时期,由当时的乃东王的王后出资制成的。整幅唐卡长2米,宽1.2米,镶嵌珍珠共计29026颗,钻石一颗,红宝石二颗,蓝宝石一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计185粒),黄金15.5克,珊瑚4.1两(计1997颗),价值连城。

桑耶寺
桑耶寺

桑耶寺,全名是“贝扎玛桑耶敏久伦吉白祖拉康”,藏文含义为“吉祥红岩思量无际不变顿成神殿”,又名存想寺、无边寺,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内建筑按佛教的宇宙观进行布局,中心佛殿底层采用藏族建筑形式,中层采用汉族建筑形式,上层采用印度建筑形式,分别由三地的工匠设计施工,因此桑耶寺也被称作三样寺。

桑耶寺
桑耶寺

8世纪末,时任赞普的赤松德赞笃信佛教,他将印度的两位佛教大师寂护和莲花生迎请至西藏弘扬佛法,并决定为他们修建一座寺院。据《桑耶寺志》记载,公元762年,赤松德赞亲自为寺院举行奠基,历时十二年建造,到775年终告落成。由于有传说在初建时,赤松德赞急于想知道建成后的景象,于是莲花生就从掌中变出了寺院的幻象,赤松德赞看后不禁惊呼“桑耶”(意为“出乎意料”、“不可想象”),后来就把这一声惊语作为了寺名,于是该寺也就因国王一声惊语而被命名为桑耶寺。

桑耶寺
桑耶寺

桑耶寺是以古印度波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欧丹达菩提寺为蓝本兴建的,虽然后世因为火灾而多次重建,但建筑格局始终保持了初建时的风貌。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的结构布局设计而成,是依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的:位于全寺中心的“乌孜”(乌孜仁松拉康)大殿,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乌孜”大殿四方各建一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附近,各有两座小殿,象征八小洲;主殿两旁又建两座小殿,象征日、月:主殿四角又建红、绿、黑、白四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魔刹,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而且在塔周围遍架金刚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坚不可摧,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建筑,为护法神殿、僧舍、经房、仓库等。全部建筑又围上一道椭圆形围墙,象征铁围山,四面各开大门一座,东大门为正门。

桑耶寺
桑耶寺

桑耶寺落成后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赤松德赞又从唐朝、印度和于阗等地邀请来僧人住寺传经译经,剃度七名贵族子弟出家为僧为其中之一,这七人因而成为西藏第一批真正的住寺僧人,并宣布吐蕃上下一律遵奉佛教。剃度为僧的数年后,这七人都被委任为讲经的规范师,被后人奉为西藏藏传佛教的先驱者,声名显赫于佛教界和西藏的历史,史称“桑耶七觉士”。

桑耶寺铜钟

桑耶寺大殿门口悬挂一口唐式古钟,据说是西藏历史上铸造的第一口铜钟。其上铭刻的藏文记载,此钟是为纪念赤松德赞的妃子所建,她带领三十名贵族妇女削发出家,成为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批尼姑。

桑耶寺
桑耶寺
桑耶寺

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具备佛、法、僧三宝的正规寺院,在藏传佛教界拥有崇高的地位。9世纪中叶,朗达玛灭法后,吐蕃禁止佛教传播,桑耶寺也遭到封禁。10世纪后期重新开放后,这里遂成为宁玛派(红教)的中心寺院。萨迦派统治时期,对该寺进行过修葺,并派遣僧人住寺,此后就形成了宁玛、萨迦两派共处一寺的局面。

贡嘎曲德寺
贡嘎曲德寺

贡嘎曲德寺又称多吉丹寺,俗称贡嘎寺,位于贡嘎县境内,是萨迦派密教支派贡嘎派的祖庭,也是目前该派唯一的道场。该派大师贡嘎南杰(1432-1496)是寺庙所在地贡嘎宗的领主、贡嘎派的开山者,也是寺庙的创立者,声名显赫。寺庙建成于1464年,上世纪遭到损毁,但主殿祖拉康的大部分建筑保存完整,殿内壁画也多有留存。

贡嘎曲德寺
贡嘎曲德寺

曲德寺主要建筑分为大经堂和僧舍两个部分,中部为王殿,北为贡桑孜,东为仁钦岗,南为贡堂,西为哲蚌。经堂有两层之高,整个建筑面积呈现的是正方形状。

贡嘎曲德寺
贡嘎曲德寺

西藏艺术史的发展可约略分为两个时期,即自10世纪至15世纪以吸收外来元素为主的前期,以及15世纪之后西藏本土美学兴起的后期,而以15世纪上半叶江孜白居寺所表现的江孜尼藏风格作为本土美学的滥觞。而贡嘎曲德寺壁画反映了这样的一个艺术史脉络。在江孜之后,贡嘎曲德寺的壁画与钦则画派的确立昭示着西藏本土美学流派在藏地雪域兴起,同时也寓意着汉地的艺术元素与西藏艺术日益加深交流,西藏绘画也从此开展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面貌。钦则画派因此可被视为西藏艺术史真正迈入西藏本土美学的最早的节点之一。

贡嘎曲德寺壁画
贡嘎曲德寺壁画
贡嘎曲德寺壁画
贡嘎曲德寺

从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贡嘎曲德寺15世纪的壁画无异于石破天惊的作品。这批壁画第一次大规模地采用汉地元素,颠覆性地打破了此前西藏艺术以印度-尼泊尔风格为主导的风气,结果导致17世纪西藏艺术最终由喜马拉雅艺术风格转向以汉风为主导,即今天所见到的青绿山水式的西藏绘画风格。贡嘎曲德寺壁画是这个转变的关键点,堪称藏传佛教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此外,西藏传统认为贡嘎曲德寺壁画是钦则画派开创时期的作品,此画派现已经不存,但是它与勉唐画派一并开启了15世纪以来西藏艺术风格转变的风气,贡嘎曲德寺壁画是该派唯一的遗珍,而勉唐派早期作品几无幸存,此寺壁画之重要性自不待言。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