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还是挺喜欢这个时候的阿里地区了,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恶劣,满眼都是壮观。
这里和北京差不多有2个小时的时差,为了能在古格王国遗址看日出,一大早就从札达县城驱车顶着满天星星出了门。到了停车场,看见第一班游览车已经出发了,于是赶紧买票,好在司机师傅很nice,听说我们赶着看日出,于是不等满员就出发了。
古格王国遗址,建在札达县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这里曾是吐蕃王室后裔所建立的古格王国的中心。
9世纪,阿里地区诸侯割据,高原东部的吐蕃王室后裔贝科赞之子吉德尼玛衮,在吐蕃王朝瓦解后的动乱中逃往阿里,受到布让土王扎西赞的礼遇,并将其女卓萨廓琼嫁给了吉德尼玛衮,推举吉德尼玛衮为王。吉德尼玛衮生有三子,晚年将他们分封三到三个地方,其中分到象雄的一支即古格王国。
1042年,印度高僧阿底峡来阿里传教,并于1076年由古格王国在阿里举行丙辰法会,古格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复兴运动之中心,影响及于西藏各地。古格末期,王室和寺院僧侣集团的矛盾日深,邻近的拉达克王又因婚姻等问题和古格王发生矛盾。1630年,古格王病重之时,喇嘛及暴动的百姓包围王宫,拉达克王趁机出兵古格,围困王宫数月,最终吞并消灭古格,改由拉达克王之子率军统治古格。
古格王国遗址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1200米,占地总面积72万平方米。从遗址山脚到山顶高300余米,各类建筑自地面至山顶依山而建,由300余座房屋、300余孔洞窟、3座10余米高的佛塔、4座寺庙、2间殿堂、2条地下通道组成。建筑中以白殿、红殿、大威德殿、度母殿、坛城殿最壮观。
建筑群由王宫区、居民区、寺庙区、宗政府和防御工程设施组成。王宫区占据山头;寺庙区位于东北向的缓坡上;居民区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部山麓和山坡上;防御工程设施组织在各区之间,建筑群功能分区明确,下部有地道相通,外围有石砌城墙,城角设有碉堡。这组建筑群,背山面水,占据有利地形,充分考虑了战争的因素和防御的功能要求。在地形的选择上,充满着军事战略思想。这是古格王国建筑群总平面设计上的最重要特点。
古格王国遗址民居大多集中在遗址的北坡,沿山麓分布。虽然这里的民居建筑已十分残破,但一些建筑的平面尚可辨认。参照托林、普兰等地的民居,基本上能勾划出遗址中的民居概貌,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建筑类型:窑洞式民居、房窑组合式民居、独院式民居。
古格王国遗址各殿内望板及四壁上有彩绘壁画,画风自成一体,有较高的艺术及历史价值,在西藏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惜无法拍照。
据《西藏臣记》记载,古格王国世系16个国王,札达县县境内的古宫城堡是从10世纪到16世纪不断扩建起来的。古格王国在西藏的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一方面古代印度的佛教从这里传入西藏腹地;另一方面这里有古代的商路经过,是西藏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之一。在吐蕃王朝灭亡以后的400年中,古格王国一直是西藏势力较为强大的王朝,神秘的古格王朝却一夜之间在历史上消失。
看完了古格王国遗址,领导说还有个古象雄都城遗址,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穹隆银城,也是壮观。查了一下需要走回头路了,于是驱车200公里返回嘎尔县。
阿里地区不仅是西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本教(也称苯教)的起源地。藏区最古老的王国——象雄王国建立于公元前一二世纪,早期疆域几乎囊括了整个青藏高原,开启了藏文明和本教的先河,古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
穹窿银城,又作琼隆银城,是西藏古象雄王国的都城,藏语为“琼隆威卡尔”。“琼”是大鹏鸟之意,“隆”即“地方”,“琼隆”也就是大鹏鸟居住的地方,“威”本意是银子,这里引申为银色,“卡尔”是城堡之意。简而言之,“琼隆威卡尔”即“大鹏银城”。
穹窿银色城堡,是最著名的古象雄遗迹,是西藏传说中的象雄都城,是古象雄王国上中下三门的上门所在地,有古象雄18代王国的城堡之首象雄银城遗址。据记载,本教创始人大觉者辛饶弥沃佛诞生于公元前5-6世纪,据《万部论》记载:大觉者辛饶弥沃骑着大鹏鸟到世间去传法,第一个降在象雄地方,故有本教之早象雄之说,那时象雄国王也称为象雄苯教王。
穹隆银城在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卡尔东城址,位于海拔4400米的卡尔东山顶,面积10余万平方米。可以说,站在这里,任何视频和照片,都不如现场的震撼!
据汉文和藏文典籍记载,古象雄王国在7世纪前达到鼎盛。《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记载,根据军队的比例,象雄人口应不低于1000万。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纪,彻底征服象雄古国。此后,象雄文化渐渐消失。
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人辛饶弥沃佛祖对过去原始苯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辛饶弥沃佛祖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古象雄文明以“雍仲苯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离开穹隆银城的时候,天空就是这样的,已经走了100多公里回头路,于是决定还是继续前往下一站狮泉河镇。在镇子上吃罢晚饭,就迎着暴雨云上路了。一路上雨刷器几乎没停,由于时差,甚至过了10点多,还可以看见厚重的雨云边缘的余晖。这一段200多公里的路程,是在219国道上唯一的一次长途夜路,也是唯一一段除了黑,不见任何风景的旅程,终于在0点进入了狮泉河镇。
狮泉河,在藏区的汉语音译为森格藏布,意译为狮泉河或狮口河,因为源头的地形非常像一个狮子口,一股温泉从狮子口中涌出,所以这条河就称为狮泉河,因位于森格藏布中游北岸而得名。狮泉河是印度河上源,在中国境内长405公里,流域面积2.745万平方公里。1964年,随着新藏公路的通车,我国海拔最高的城镇便在这片海拔4300多米的盆地里的红柳滩上崛起,由于红柳滩边流淌着的是发源于冈底斯山脉的狮泉河,于是狮泉河这个动听、响亮的名字便成为这个新兴城镇美名。现在是阿里地区噶尔县的县政府所在地以及阿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
话说到狮泉河镇的时候是周一,博物馆闭馆,但是运气好,正赶上博物馆有共建活动,来了一个共建单位的参观团,于是我们和馆长申请获得了批准。
在阿里地区博物馆看见几个不常见的唐卡,其中有天文历算和藏医的。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被称为“藏文化百科全书”,其题材内容以宗教为主,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间传说、世俗生活、建筑、医学、天文、历算等领域。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
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带,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土地面积为337,174.95平方公里。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山脉相聚的地方,被称之为“万山之祖”。同时,这里也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故又称为“百川之源”。
日土岩画就在国道路边,很不起眼的一个小停车场,用铁栅栏隔着崖壁,一开始还看不清楚,拿出望远镜一下子就看到了。
日土的岩画在西藏最具代表性,最早的可能距今已达3000年前后。岩画用坚硬的石头或其它硬物在岩面或岩石上刻凿而成,线条笔划有深有浅,内容十分广泛,有狩猎、宗教祭礼、骑乘、放牧、农耕、日、月、山、牛、马、羊、驴、羚羊、房屋、人物等。
岩画中的这只鹿,被称为“最美公鹿”。它有着美丽的大角,身上装饰着横“S”形旋涡纹,这种增强动感、起装饰作用的“旋涡纹”,显示了典型的“斯基泰动物风格”,也就是北方中亚草原文化中的动物装饰化风格。
班公湖,又称措木昂拉仁波(藏文:མཚོ་མོ་ངང་ལྷ་རིང་པོ།),意为“长脖子天鹅”。湖呈东西走向,是一条典型的河道型湖泊。平均海拔4400米,东西狭长约为150公里,东部100公里在我国境内,西部50公里在印占克什米尔境内。班公湖是中印边境的重要战略要地。
汇入班公湖的两条最大支流麻嘎藏布和多玛曲都位于湖体的东段,淡水来源充分,补给量大于蒸发量,使湖体东段为淡水湖;而中段和西段淡水补给量锐减,加以中段湖体最窄处只有100-150米宽,湖水在东西方向上的交替不畅,东部淡水很难持续向西补充,使西部湖水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变成咸水湖。这正是班公湖奇特的地质景观。
松西村,是世界上最高的村庄,海拔5218米,同体积的空气里,这里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4成。松西村还是一个很新的的路标,因为从西藏去新疆,松西村是无人区之前的最后一个居民点。过了松西村,前面是1000公里左右的无人区、半无人区(只有检查站、工地能见到人,实际上还是没有常住人口)。等再次见到村庄,村庄里的村民就是维族人了。
离开松西村,就开始进入了阿里无人区。阿里无人区,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海拔在5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上的屋脊。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阿里无人区多半为永冻层;从生物意义上讲,是任何有氧生物难以生存的绝境。由于219国道的存在,这些“无人区”并非真的没有人,每隔上一段距离,还有兵站或者营房,以保障219国道的畅通和物资的顺利运输。
达坂,意思就是山口,来源于蒙语发音。界山达坂是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的分界点,是地理上新疆和田地区和西藏阿里地区的界山。这里气候严寒,降水量极少,环境非常恶劣,且海拔很高,有这么一句话形容这里:“如果你在界山达坂撒过尿,就如同在死人沟里睡过觉”,由此可见这里的凶险。界山达坂还是进入羌塘无人区前的一站,从界山达坂向东,就进入了世界上最大的无人区——羌塘。
穿过新藏界这个大门继续往新疆方向,就是和田地区了。
三十里营房是个地名,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赛图拉镇的政府驻地,也是219国道(新藏公路)上标志性的地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950年先是继续驻守赛图拉哨所,后来东移30里到河边一个无名的新地方,对于相关的后勤人员而言(那个区域的后勤相当艰难),说(东去)30里就知道新驻地的所在,由此成为了地名。
日土-赛图拉镇(三十里营房)580公里,穿越阿里无人区,经过5个达坂,风光旖旎,走走停停,12小时。从听不懂的藏语地区进入听不懂的维语地区。
至此,G219西藏段结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