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子长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为佛教石窟,位于陕西省延安子长市安定镇城东钟山脚下,始凿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依山而建,坐北向南,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

钟山石窟石牌坊,山崖之上为普同塔
石牌坊正面,题字“鹫岭飞来”
石牌坊背面,题字“汾川胜地”

钟山石窟为典型的纵轴式布局佛寺,共有十八窟,现开掘五窟,面积约500平方米。四号窟为主窟,内有16尊圆雕佛像,高2~3米,窟四壁及坛柱四面有浮雕小佛像万余尊,窟内雕像,全部妆彩,均以泥金彩绘。另外四窟规模较小,风化严重。

主窟入口
洞窟顶部石刻纹理
入口石柱
入口石柱

主窟为横长方形,分前室、后室,前室为三开间,洞内富丽堂皇,色彩鲜艳,万尊雕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浮雕佛像错落有致,做工精细。坛基上有3组14尊大型主体石雕,三尊主佛像为释迦牟尼,上面各凿有复斗形藻井,绘唐草图案。造像几乎占据了三号窟一半空间,以前一直认为是“三世佛”,但实际上钟山石窟的三尊大佛,纵横都不像三世佛,三尊大佛的胁侍均为大迦叶和阿难。

年轻时期的释迦牟尼佛
中年时期的释迦牟尼佛
老年时期的释迦牟尼佛

最左的释迦牟尼佛像面容清秀,分列两旁的迦叶和阿难同样相貌俊秀而年轻,释迦牟尼佛足所踏莲花为两朵,莲蓬未开;中间的释迦牟尼佛坐于已全部开放的莲花之上,迦叶和阿难面容已呈中年模样;最右边的释迦牟尼佛坐在盛开的莲花座上,迦叶和阿难已是老年形态,尤其迦叶弯腰驼背,老态毕露。钟山石窟是唯一在一个空间同时雕刻三尊释迦牟尼造像作为主佛的石窟。

年轻的迦叶
中年的迦叶
老年的阿难

三世佛有横三世和纵三世之说,横三世指: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中土本宗的释迦牟尼佛、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纵三世指的是: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三世佛都有专属固定的胁侍,如阿弥陀佛左右的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西方三圣);药师佛左右的日月光菩萨(东方三圣);释迦佛左右的大迦叶和阿难。

石柱雕刻
石柱雕刻
石柱雕刻

坛基的正前方,置一对对称的自在观音,盘腿坐在仰莲须弥座上。坛基前下方,东有骑青狮的文殊菩萨,西置骑大象的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

坛基前后两排共八根接地连顶的方形石柱,1米见方,高5米,系造窟时所留支撑顶板岩石。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密无间隙地刻满数层万余尊浮雕小佛像,以佛教故事为主。两边的造像龛里,雕有太子出行图和僧人启门图。

主佛背面
主佛背面
墙壁雕像,可见佛涅槃图

石窟东壁一组“佛涅槃图”,释迦佛仰身而卧。众弟子有的仰面嚎啕,有的俯首饮泣,有的陷入沉思,有的侧目凝视。

十六罗汉
十六罗汉
十六罗汉
十六罗汉

石窟正门两侧墙壁上,分别雕刻的16尊均高0.7米左右的罗汉造像,有的面慈心善,有的凶神恶煞,有的闭目诵经,有的含睇若笑,有的宁思沉睡,每个形象都显示出不同的性格。罗汉造像的上方,雕满了数层千余尊佛像、菩萨、罗汉、弟子等,喜怒哀乐,姿势各异。

墙壁石雕
墙壁石雕,有很多这样的自在观音像
墙壁石雕
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

钟山石窟号称“第二敦煌”,也有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石窟。“最早”一词的论证来源于主窟内一方明嘉靖年(公元1522年)的石碑,上面记载钟山石窟开凿于“晋太和(公元366年)年间”,和敦煌石窟开凿年份相当。如果这个开凿时间能确认,钟山石窟作为中国最早的石窟之一倒也名副其实。但窟内多个石碑上刻有纪年,比如熙宁五年、至元二十五年、北宋治平四年等,其中至今最早的是“北宋治平四年”,雕刻在石窟顶部的石碑上,并多次出现,所以还无法完全证实钟山石窟开凿于晋太和年间。

关帝像,少见的无须关老爷
非“孔子”像

很多流传说该造像为“孔子”,正襟危坐,留有长须,头戴四方帽,手持佛珠,长袍加身端坐,一旁有形似胡人的侍者手持龙头拐杖护持主人,也有说是土地公,也有考证说是供养人的造像。

一号窟中的现代补作?其实不忍直视
一号窟墙壁石雕
二号窟内
三号窟内

应该说除了四号主窟,其他石窟内因为风化严重,只能一声叹息,不过主窟也是看一眼少一眼的感觉了。

延安子长钟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