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双林寺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

双林寺

中都寺创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以确考,距今已有1400多个春秋。约至宋代,中都寺改名双林寺,现在能看到的地上建筑,大多是明代和清代所修。

戏台

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盘之地为古代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旁沙罗双树之间,尔时佛在双树之下,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圆寂升天,四边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

天王殿

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山西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界定的列表目录是“一城,两寺”,两寺之一便有双林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珍宝”!

双林寺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双林寺东部为禅院、经房等。明代时于寺庙外围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包围墙,上置箭垛,外观颇似一座小城堡。

妙云法雨
观音像
释迦殿

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檐下挂一竖匾,书“天竺胜境”四字。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刚,每尊约高三米,一字排开。天王殿内,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而坐,帝释、梵天胁侍左右。南墙倒坐四大天王,北墙两侧为八大菩萨。

释迦摩尼佛

释迦殿是本寺主殿之一,正中匾额书“灵鹫遗风”四字。释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胁侍文殊、普贤,是本殿主要塑像。殿内四壁运用圆雕、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形式,表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盘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渡众生的佛传故事。

渡海观音
悬塑

释迦殿影壁墙后塑一座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观音用圆雕手法塑造,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详自若,与背景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强烈对比,具有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大雄宝殿
千佛殿
菩萨殿

大雄宝殿和东西厢的千佛、菩萨二殿,布局较为宽敞。大雄宝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殿内主像为“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三身佛前有铁铸包泥“接引佛”迎门而立。这些塑像经清代重新妆绘。

三身佛
三身佛
自在观音

东侧千佛殿,悬山式建筑,面宽七间。殿内彩塑达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主像为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左右侧塑韦驮和夜叉立像。

韦陀像
夜叉

韦驮像可谓精品中的精品,被评价为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身如强弓,其“不动之动”的艺术感染力让人觉得仙气十足,心生敬畏,是明代彩塑中少见的艺术杰作。殿内四周为悬塑和壁塑,五百菩萨分为五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窗台和门两侧还塑有供养人像三十多尊,这些塑像造型非常写实。

千手观音
菩萨像
悬塑菩萨

菩萨殿在中院西侧,与千佛殿相对,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结跏居中而坐,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弹性。四周悬塑四百多菩萨,皆脚登彩云,作行进状,大有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

外墙壁画
外墙壁画

千佛、菩萨二殿外檐墙上尚残留少量明代壁画,绘供养菩萨等。

娘娘殿
送子娘娘

娘娘殿为全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建于明正德年间,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送子娘娘”塑像系根据民间传说所塑,清代曾重妆。

“睡姑姑”和“药婆婆”

娘娘殿东侧小殿为贞义祠,内塑“睡姑姑”和“药婆婆”塑像,乃民国年间重塑。

武圣殿内关公像
罗汉殿内罗汉像
地藏殿
地藏殿
地藏殿胁侍菩萨
平遥双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