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白鹤梁

路过涪陵,闻白鹤梁大名,遂欣然前往。先在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地面层观看展览,然后才能进入水下游览。

博物馆中的原水下石鱼

在长江与乌江汇合口上游约一公里处的水间,有一道长约1600米,宽约15米的砂石梁,此梁洪水时隐没在水中,枯水时露出水面,水越枯,露越多,这就是名扬中外,被誉为世界水文奇观的“白鹤梁”。

博物馆展览
博物馆展览

白鹤梁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阻澜隔浪的屏障,使距南岸100米内的江水,除洪水季节外,平时水波不兴,明彻如镜,故有“鉴湖”之称。从前涪陵城的八个景观中,有“鉴湖渔笛”、“白鹤时鸣”两景,就因此处常有渔舟活动,白鹤栖息于石梁而得名。

展览中的白鹤梁题刻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述:“白鹤滩,尔朱真人修炼于此,乘鹤仙去。”民间传说一个名叫尔朱的道人,炼丹出售,因要价太高,得罪了合州(今重庆合川)太守,太守令人将尔朱囚入竹笼,抛入江中,顺流而下,至涪州(今涪陵)白鹤云集的石梁,被渔人救起,两人结为好友,一日饮酒醉后,尔朱乘白鹤化仙而去。这也是白鹤梁之由来的美好传说。

展览中的黄庭坚题刻

由于常年受到江水浪潮冲刷,石梁形成了上中下三段,被誉为水下碑林的“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上。据考察,白鹤梁共有题刻174段,有姓名可考者300余人,留下了唐、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现代1200余年的史迹,有许多历代文人(黄庭坚、朱熹、王仕祯等人)在此题刻,留下的3万多字真迹,因而被誉为“水下碑林”。

中流砥柱题刻
少数民族文字题刻

白鹤梁题刻在长江涨水时被江水淹没,枯水时显出水面,忠实地记录了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1200余年间74个枯水年份的水位,系统反映了长江中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的规律。白鹤梁题刻堪称“长江古代水文站”,可说是“世界水文资料的宝库”。

水下题刻
中流砥柱水下题刻

古人以石鱼为水标,以鱼眼作为测量水位的零标准,记载了长江1200年间60多个枯水年份的水文信息,这种长期在江中石梁上镌刻枯水位记录的做法,是一种独特的技术文明;而当地民众每年来观看水文记录,以判断来年农作物丰稔状况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潜水员在清理沉积物,白鹤梁题刻西北方向可见黄庭坚题刻
水下题刻

根据科学测量,白鹤梁石鱼鱼眼的长江入海口吴淞高程为137.91米,与当地水尺零点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世界水位史的奇迹。

水下题刻

点缀在题刻中的18尾石鱼,以唐代刻鱼鱼腹高程推算,历代有确定尺寸记录低于137.86m的题记共有15段,其中唐代1段、宋代8段、元代2段、明代2段、清代2段。

水下题刻,可见两尾线雕石鱼

线雕鲤鱼,一前一后,前者口含莲花,后者口含灵芝,呈溯江而上的游动姿势,生动活泼。坊间“石鱼出水光丰年”的民谣,论证了“石鱼现,果大稔”的历史事实。

江中浮标船的前方水下位置就是白鹤梁

因修建三峡工程,三峡库区蓄水达到175米高程时,白鹤梁题刻被全部淹没于水下30多米,不能露出水面。2001年中科院葛修润院士提出“无压容器”水下原址保护方案,在原址修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利用工程压力原理,在白鹤梁上修建一个拱形罩体,内置过滤后的长江水,使得罩体内的水压与外部长江水压达到相对平衡,形成无压容器。容器采用先进的设备及技术对长江水进行沉淀、消毒、活性炭去淤等,以减少对题刻文字的侵蚀。同时,从岸边修建两条长达91米的电梯廊道直达水下,游客可以在数十米的水下廊道观赏题刻,领略白鹤梁一千多年的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于2009年5月18日正式开馆,千年水文站重见天日。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