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佛光寺

对中国古建感兴趣的应该无人不知佛光寺的大名,终于有机会去膜拜一下。

影壁和山门

中国现存唐代完整梁架结构的木构建筑全部位于山西省,分别为五台县的佛光寺东大殿(857年)、五台县的南禅寺正殿(782年)、芮城县的广仁王庙(832年),除此之外,还有2处木结构并不能完整地称为一整座的唐构,分别是河北省正定县的开元寺钟楼下层(上半部分已被后世重修过),甘肃省敦煌市的莫高窟196号窟窟檐。但只有佛光寺是皇家殿堂级建筑,其余两座都来自民间,规模不可与之相提并论。

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中的“大佛光寺”(网图)

按照历史上的说法,1937年中日战争一触即发之际,当时日本学者断言:在中国已经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要看唐制木构建筑,人们只能到日本奈良去。但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却始终相信国内肯定还有唐代的木构建筑,为了以事实驳斥日本学者的观点,找到中国现存的唐代建筑,从1932年到1937年初,梁思成和林徽因共率领考察队考察了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筑。

前庭唐代经幢,左侧为文殊殿,右侧为伽蓝殿,东大殿掩映在远处树后

一个偶然的机缘,梁思成在敦煌117号洞窟中,发现一张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上面绘制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并指出了每座寺庙的名字,其中有一座叫「大佛光寺」的建筑,让他看到了发现唐代建筑的希望。1937年6月,梁林夫妇及助手莫宗江、纪玉堂来到五台山,按图索骥,终于在6月28日的黄昏,他们远远地看到一座荒凉的古寺,一行人跨进了寺院大门,佛光寺也从此成为第一座被发现的唐代木构建筑。

心怀恭敬拾级而上就是东大殿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朝时期曾是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大殿即此时在原弥勒大阁遗址上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

东大殿和殿前唐代经幢

佛光寺位于一个向西的山坡上,轴线采取东西向,寺院适应着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第一层平台较宽阔,北部有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造的文殊殿,南侧为明代重建的伽蓝殿;第三层平台以高峻的挡土墙砌成,上建有正殿(东大殿)。

东大殿内彩塑

佛光寺正殿(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是中国现存第三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佛光寺大殿是中国现代最早发现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其内还有唐代塑像、壁画和墨书题记,集四大唐代遗物于一身,因此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东大殿斗拱和出檐

东大殿坐东朝西,最东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约十二三米,面阔为七间,长为34米;进深为四间,长为17.66米;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大殿为坡度平缓的庑殿顶,庑殿顶是中国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制式。斗栱尺度雄大,形式古朴,断面尺寸为210*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10倍,檐口曲线平缓,出檐深远,殿檐探出近4米,梁思成那句“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完美总结。宋以后,中国再也没有造出过这样气派的木构建筑。脊槫下不施侏儒柱,仅用叉手,是现存已发现古代木建筑中的构造孤例。

登高所见

东大殿内禁止拍照,佛坛上有唐代彩塑35尊,金刚等33尊,有释迦、弥勒、普贤、观音等唐代塑像,虽在清代都被重新粉刷过,色彩略微俗艳,但是衣褶样式、腰腹雕塑手法都是唐中叶以后的特征,与敦煌佛像如出一辙。另外,佛光寺遗存的唐代壁画多达60余平方米,且多数保存完好,在全国寺庙中仅佛光寺一例。

北魏祖师塔

东大殿南侧有六角形砖塔一座,名祖师塔,是北魏时期建筑的墓塔。塔两层,总高12米余,底层空心,内置六角小室,门洞外作莲瓣及火焰形券面,塔檐迭涩砌筑,上层塔身作假券洞式门及破子棂窗,塔剎设仰覆莲座、覆钵和宝珠。佛光寺祖师塔和崇福寺北魏石塔是中国仅存的两座北魏多层石塔。

东大殿前唐代经幢的柱础

佛光寺内有两座唐代石经幢,一座在前庭,为唐干符四年(877年)建造,高4.9米。另一座在大殿前,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建造,高3.2米,幢身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可相印证,是该殿建造年代之依据。

佛光寺